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设定:苏美尔神话(2) (第2/2页)
进入两河流域,也凭借强大的力量征服了苏美尔人的大片土地。 公元前2750年,萨尔贡把闪米特人联合起来,打败苏美尔人,一部分被征服的苏美尔人留了下来,先与闪米特人建立了阿卡德帝国,接着又建立了著名的巴比伦王国;另外一部分苏美尔人,则悄悄的离开了两河流域,下落不明。 (据考古发现,在此后不久,第三青铜期时代的文明开始在印度河所泛滥过的平原上兴起,古印度神话中也出现了一位像恩利尔一样的风暴之神,相关祭祀仪式至今在印度还有沿用,包括祭司——也就是大君所进行的每一个礼仪行为都与泥板上记载的别无二致。 可惜那些文明很快被不识字的蛮族摧毁了,无法证实与苏美尔人的关系。 后来,两河流域的入侵连续不断: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突厥人。 (都是白种人),直到近代才稳定下来。独特的苏美尔文明在两河流域永久消失了,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苏美尔的神话传说对各地宗教、文化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古希腊、巴比伦、亚述、希伯来、迦南文化中,都能见到它的一些影子。比如:大洪水、马尔图、伊希库尔、达甘、阿舒尔、扎巴巴(Zababa)等等。 ———— 大洪水的传说。 这段故事的原诗记载在一块破损的泥板上,说安、恩利尔、恩奇创造了人类、动物、植物,并规定了人的寿命,建造了五个大城市。 后来不知为什么,人类触犯了众神,众神决定降下“大洪水”,以灭绝人类。安处于对人类的同情,向敬奉天神的“舒路帕克城”的统治者纳普西丁姆作了通报,并教他修造了方舟,躲避灾难。当洪水降临之时,众生被淹没,唯有吉尤苏得拉和他的船只幸存。 这个故事后来几经改编,慢慢变成了《圣经》中的“诺亚方舟”。 ———— 2、马尔图(Martu): 游牧民族的神,后来专指阿摩尔人(即后来的巴比伦人),又称阿穆路(Amurru),巴比伦统一两河流域后,该神遂成为主神马尔都克(Marduk)。马尔都克之子纳布(Nabu,原名图图Tutu)为学术之神,后继承了父亲的王位。 据说,马尔都克与涅伽尔(Nergal)有时都呈龙形,并且一同出现(类似于古希腊宗教中,宙斯与哈得斯的关系),都具有死而复生的能力。 ———— 3、伊西库尔(Ishkur):又名阿卡德,本是苏美尔神话中一位不怎么显赫的神,可传入迦南后被尊为巴力·哈达德,成了雷雨之神。 ———— 4、达甘(Dagan):大地之神,对迦南宗教和希腊宗教有着很深的影响。 ———— 5、阿舒尔(Ashur):亚述人的主神(亚述因此神得名)。 亚述统治两河流域后,该神遂取代了马尔杜克。 据说此神与涅伽尔相关。 ———— 6、扎巴巴(Zababa):阿卡德战神,祭祀中心本在基什,后来传至赫梯,成为当地主神。 ———— 在苏美尔-阿卡德王国时期,“天界之主”安(An)改称安努(Anum),仍为美索不达米亚众神之首;“大地女神”,启(Ki)还是安的配偶,但被改称为阿图姆(Antum); “深渊之主”恩奇(Enki),则成为埃尔杜(苏美尔-阿卡德王国的祭祀中心)的守护神,改称伊亚(Ea,又称埃雅、哈伊雅),常与“造物之主”安启(Anki)混用;“精神、风与大气之神/大地之主”恩利尔(Enlil)仍为三大主神之一。 另外,“牧神”杜牧茨(Dumuzi)改称坦牧茨(Tammuz),其它神祗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巴比伦王国时期,安努、伊亚、恩利尔仍为三大主神,但影响渐渐小了,仅仅是挂在神龛之上而已,“战神、伊亚之子”马尔都克(Marduk)成为“巴比伦的守护神”。 “月亮与月份之神”南纳·苏恩(Nanna·Suen)被简称为辛(Sin); “太阳神”乌图(Utu)改称沙玛什(Shamash); “大女神”伊南娜(Inanna)成为“金星女神”、“晨星和暮星之神”和“星辰之神”,后改称伊什塔尔(Ishtar),与父、兄合成“星辰三联神”。 其它神祗,则统称为安努那基(Anunnaki) ———— 同时,巴比伦人为了展现统一王国的文化与业绩,还创作了很多表现玛尔都克和赞扬帝王业绩的颂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埃努玛·埃立什》和《吉尔伽美什》。 (完) ———— (遗憾这份超详细资料的原作者我没有找到,但还是要为此表示感谢,几份加起来字数过万) PS:亚美尼亚高原,位于亚洲西部火山熔岩高原。 横跨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等国。主要由厄尔布尔士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和庞廷山汇聚而成,故又称亚美尼亚山结,海拔4000~5000米,面积大约40万平方千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