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澶渊之盟 (第5/5页)
一分是一分。讲和,必须以获利为条件,得寸进尺、顺杆爬这种能力,萧太后比谁都精通。 曹利用的话还没说完,萧太后就发话了,“宋与我大辽国结盟,那接下来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后晋皇帝感激我大辽,送给我关南一地,你大宋继承的是大周的衣钵,周世宗柴荣从我大辽夺走瓦桥关,关南这块地,是时候还给我们了。” 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大宋,我什么样,大宋就是什么样。一寸山河一寸血,人可以死,祖宗之土不可丢。这点道理曹利用还是知道的。 曹利用道:“晋人把地送给辽国,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如果每年求取一些金银玉帛来补助军费,尚不知我家皇帝同意否,割地之请,你就是借我十个胆,我曹利用也不敢向皇上报告。” 辽国政事舍人高正始一听就不答应了,他冲上前来,指着曹利用的鼻子道:“我们统兵南来,为的就是收复故地。如果只是拿点金银玉帛回去,则愧吾国人矣!” 曹利用道:“你何不为辽国想一想,假使辽国按你的话去做,必定又要与我大宋结仇打仗,国内百姓根本得不到休养生息,长此以往,这对你们辽国也没啥好处。” 话虽这么说,曹利用还是派人回奏真宗,对于辽国要求索取“关南十七县”之事,请旨定夺。 祖宗疆土,寸土必争,不可以尺寸与人。真宗知道,割地求和,这种遭后人唾骂的糗事,是打死也不能干的。当即给曹利用下诏:“辽人南来,无非是想夺取土地求得财物。关南一地归属中国已久,不可许给辽国,汉代用玉帛赐给匈奴单于,有成例在先。只要不割地,能讲和,多给点钱没关系,如事不得已,百万亦可。” 得了真宗的密诏,曹利用决定放手一搏。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萧太后觉得自己很难让大宋屈服,最终在十二月定结和议。 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这种虚构的亲属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双方的平等地位。 在岁币的问题上,萧太后求和心切,也不敢狮子大开口,几经讨价还价,双方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银绢的数字。 澶州在汉代称澶渊郡,宋辽议定这项合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澶渊之盟》,盟约主要有以下五条: 一、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沿边州县各守境界,严格制止对对方边界的非法侵入。 二、双方均不得接受对方越界盗贼逃犯,对逃入对方境内的人必须遣返。 三、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为“助军旅之费”,至雄州交割。 四、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增修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五、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曹利用带着和约,兴冲冲地回来交旨。真宗正在用膳,侍者问曹利用许给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没有答话,只是伸出三个手指放在额头上,意思是三十万两。 侍者误以为是三百万两,便向真宗做了汇报。 真宗一听,大惊道:“三百万?……太多了!太多了!” 赵恒再也没心思吃饭了,立即召曹利用觐见。 曹利用一见真宗满脸怒气,吓得立即跪倒在地,浑身瑟瑟发抖。 真宗道:“你具体说说,到底给辽国多少银两?” 曹利用战战兢兢地答道:“三……三十万两。” 真宗这回算是弄明白了,原来是区区三十万两绢银。顿时龙颜大悦,夸赞曹利用很会办事,当即重赏曹利用,擢为东上阁门使、忠州刺史,赐与他京师一套上等府第。 ◆契丹出境碑 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按照合约,真宗开始筹备三十万两绢银,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带着二十万大军,依次向北撤军。由于缺少粮草,辽军经过之地,还是不断地抢掠宋地百姓财物。 真宗开始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到的奏报多了,真宗觉得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于是便委派张凝为缘边安抚使,带兵跟在辽军后面,监视辽军的一举一动。辽兵这才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抢劫。 澶渊之盟签订后,真宗如释重负,为了表彰自己退敌有功,特地命人给自己搞了个形象工程,树一座“契丹出境碑”以兹纪念。 经过数日的紧张准备,出境碑开凿完毕。面对此碑,真宗禁不住诗兴大发,做回銮诗云: 我为忧民切,戎车暂省方。征旗明夏日,利器莹秋霜。锐旅怀忠节,辟凶窜北荒。坚冰消巨浪,轻吹集嘉祥。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上天垂助顺,回旆跃龙骧。 皇帝有如此雅兴,文武群臣当然少不了为御诗点赞兼发朋友圈。寇凖更是自告奋勇,亲自书丹,将御诗刻在“契丹出境碑”上。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宋真宗赵恒在这里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也许在真宗眼里,他早已意识到,战争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劳民伤财不说,最重要的是青壮劳动力的减少,年轻人都去戍边打仗了,国家的生产力、国民经济全都得不到提升。国泰才能民安,只有和平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走向人人心中的那个“小康”。 小康,这是真宗提出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实现这个目标也许需要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是真宗和他的子民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无论这个梦能否实现,目标在远方,何惧风雨兼程。 宋辽两国对峙了四十四年之久,长年争战让两国将士全都精疲力尽,边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之间干戈平息,尽释前嫌。宋朝用以十万两换和平,辽国“岁省用兵之费,国享重币之利。”《澶渊之盟》开启了宋辽两国双赢的新局面,宋辽边境贸易往来频繁,人民生活安定,两国并肩发展,和平相处长达百余年。 一提到《澶渊之盟》,有人就会大放厥词,把“靖康之祸”安到它头上,把宋朝重文轻武、军备懈怠、军人缺乏战斗力也说成是澶渊之误。 事情总有两面性,在那个金戈铁马、血染江山、靠拳头生存的年代,能有一百余年的和平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的幸福。 萧太后,一个女子能有这样的胸襟、气魄和眼光,不知胜过后世多少自以为的大男子! 《澶渊之盟》对辽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辽国也由奴隶制逐渐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澶渊之盟》之后,宋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可以彪炳史册、光耀古今、震撼寰宇、称雄世界的大宋;成为你眼中那个琳琅珠玉、车水马龙、风流雅趣、满目繁华、生活豪奢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一个生活在诗词国度里、无与伦比、无可企及的大宋。 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澶渊之盟》是伟大的。 辽军撤军,危险解除,寇凖成为大宋朝头等功臣。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迁都派,坐不住了,大宋朝堂暗流涌动,一场针对寇凖的政治争斗默默上演。 战场是修罗场,政治之争更是修罗场。权力的争斗是一场披着文明外衣的嗜血之争,结果注定是你死我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