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动用魏忠贤 (第2/2页)
种。 如果局面真的如朱辰说的那么凶险,也不知道到时候还来不来得及。 “孙爱卿,在东南沿海一带传入了一种新的农作物,叫做番薯。这番薯不仅产量高,叶子和藤蔓还能当做饲料。最重要的是这番薯还耐旱,四季都可种植。而且不挑地,沟渠,山坡都可以种植,非常容易存活。。。” 朱辰中意的农作物还有玉米和土豆。 玉米虽然产量较低,但是生长周期短,而且极其耐旱,这是北方小麦收割之后很好的补充作物。 至于土豆,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三大作物可是撑起所谓康乾盛世的神物。 只不过现在土豆和玉米到底有没有传入大明,朱辰还不知道。 至少朱辰问过的人都没听说过。 朱辰已经传旨让各地官府留意,可是这都是后话。 现在唯一能解燃眉之急的就是番薯,也就是红薯,或者也叫地瓜。 因为红薯此时已经传入大明至少有十几年了。 福建巡抚金学增早就在福建大规模推广种植,就连广东也有大规模种植。 而且在大明官场还有一个种植红薯的专家,那就是徐光启。 徐光启花费了三年功夫,在上海精心培育红薯,更是想办法将红薯移植到了天津一带。 到时候孙传庭想要在陕西推广种植红薯,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可以去借鉴,也可以请徐光启去指导。 “谢皇上指点,微臣出宫之后就去找徐大人请教。” 徐光启此时也已奉旨回京。 信王府的前任总管曹化淳就在南京,朱辰将曹化淳召回的同时,还传了一道旨意,让曹化淳顺道去了一趟上海,连同徐光启一起回京。 朱辰没有着急见徐光启,主要是因为朱辰还没想好怎么去安排徐光启。 徐光启是明朝末年顶尖的科学家。 农业,数学,天文,火炮。。。 这些领域徐光启都有涉猎。 原本的历史中,徐光启被召回之后,崇祯让徐光启做了礼部尚书,负责修订历书。 虽然这对徐光启也是人尽其用。 可是朱辰总感觉有些浪费了。 在古代,历书的编写非常重要,关系到老百姓的耕作和生活。 可是如果国家都没了,人也被杀光了,那要这历书又有何用。 徐光启最大的本事是在农业上,可是朱辰还想让徐光启将火炮的研制也担起来。 实在是朱辰手里能用的人才太少了。 另外一个全能科学家宋应星此时还在备战会试,现在对这些杂学估计都还没有开始涉猎。 头疼啊。 看来得要着手培养合适的人才了。 朱辰之感觉此时所有的事情是千头万绪,颇有一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感觉。 朱辰只能安慰自己。 等到事情慢慢理顺了,应该就会好一点吧。 对于钱谦益和孙传庭的任命,现在只是朱辰的口头承诺。 就算朱辰是皇帝,也不能一言而决。 基本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官员的任命,吏部和内阁是绕不过去的。 吏部尚书王绍徽和内阁首辅黄立极倒是没有使绊子。 可是让朱辰差点想要掀桌子的是,钱谦益的任命是通过了,孙传庭的任命却被吏部的给事中吴畅时给封还了。 理由就是陕西如今太平无事,又不是边防重镇,已经有巡抚,没有理由再设置一个总督。 这让朱辰勃然大怒。 这吴畅时仗着自己官小,和魏忠贤牵扯不深,完全就是有恃无恐。 也好,这样的小人物,正好让朱辰拿来祭旗,也让大明朝这些官员看看,和朱辰作对的下场。 现在对朱辰来说,想要挽救大明这艘破船,那就得让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朱辰想要的来。 扯皮和内斗那是要严格禁止的,朱辰实在没时间去浪费。 吴畅时的行为自然不是他一个人的行为。 这其实更像是文官集团对朱辰的一种试探。 如果朱辰气急败坏去打吴畅时的板子,或者将吴畅时罢官。 那就是文官集团和吴畅时的胜利。 到时候吴畅时将会成为整个大明文官集团的英雄。迎接吴畅时的,将会是鲜花和掌声。 大明官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葩,有些官员将碰瓷皇帝当成了中大奖,而且乐此不疲。 可是朱辰会中计吗? 笑话,朱辰准备魏忠贤是干什么的,不就是这个时候拿来用的吗? 所以在第二天下职之后,魏忠贤就悄悄带着两个人来到了吴畅时的家中。 “九千岁?” 看到魏忠贤的那一刻,吴畅时的腿就软了。 当年没有投靠魏忠贤,不是因为吴畅时有多么硬气。而是吴畅时官职太小,巴结不上。 可是这并不妨碍吴畅时对魏忠贤的畏惧。 魏忠贤此时是面无表情。 自从回到东厂的这段时间,魏忠贤是极度的憋屈。 虽然东厂的番子四处出动,这朝中官员大大小小的黑料魏忠贤掌握了不少。 可是按照朱辰的命令,魏忠贤就只能这么看着。 人的心思有时候非常的奇怪。自己倒霉了,其实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倒霉。不然就会生出怨怼之心。 魏忠贤的权利去了一大半,家产更是基本都没了。 所以魏忠贤心心念念的就是让这些文官和自己落得同一个下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