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天空_第一百一十八章 王均乱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八章 王均乱蜀 (第3/4页)

均乘机自封蜀王,正式与朝廷分道扬镳。

    小小几个戍卒竟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看来聪明睿智如宋真宗之人,也有用人不察之时。毕竟履历不深,还是嫩了点。

    一到汉州,牛冕就给真宗发去八百里求救文书。贼势猖獗,火急求援,战报一路跋山涉水,差不多历时十天,才送到真宗的行在,河北大名府。

    ◆这个对手不一般

    真宗车驾回京,刚到德清军,就收到战报。车驾迅速停下,真宗立即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负责督运粮草的工部侍郎雷有终曾参与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对蜀川路子熟,众臣一直推荐雷有终再披征袍,赴川平叛。

    雷有终这个名字起得好,《易经》云:“谦亨,君子有终。”是说君子谦之又谦,可保万事亨通,圆满吉祥。“有终”又有终结之意,意为终结叛乱,还民安宁。就凭这个好彩头,灭火队队长非他莫属。

    真宗当即任命雷有终为泸州观察使、益州知州兼川峡两路招安捉贼事。同时抽调抗辽先锋官、也参与平定过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大将石普为副帅。御厨使李惠、供备库副使李守伦并为川、陕两路招安巡检使,供奉官、阁门祗候孙正辞为诸州都巡检使。率领八千步骑,即刻前往蜀川,进行征讨。

    又以洺州团练使上官正为东川都钤辖,西京作坊使李继昌为峡路都钤辖,崇仪副使高继勋、王阮并为益州驻泊都监,协同出战。

    作为驻益州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对于东西两川的地形地理、轻重缓急,是非常熟悉的;作为大宋的军队高级指挥官,王均对宋军作战和装备这一套,又是了如指掌。

    打仗最怕遇到这样的对手,敌人对你的排兵布阵、军事作战、包括后勤运输全都门清,真宗最为担忧的就是这一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处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山峻岭,险关激流,军队进出和物资运输困难重重。

    打得赢还好,打不赢,大宋将彻底失去西南半壁江山,真宗知道,雷有终此去,必定又是一场血战。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均毕竟是大宋调教出来的军队高级指挥官,在迅速拉拢起一大帮的军队支持者之后,叛军完全占领成都。

    正月初二,兵变的第二天,王均在益州府衙,正式称帝,封自己为“武威元皇帝”,建元化顺,国号大蜀。设置文武百官,以神卫小校张锴为军师,替自己出谋划策,宣布与朝廷分疆而立。

    别看平时吊儿郎当,自己当了皇帝,就大不一样了。正月初三,兵变的第三天,王均一早就调集人马,开始为大蜀国开疆拓土,浴血拼杀。

    王均以前的军队,都是缺盔少甲,破衣烂衫。如今自己当了皇帝,整个益州都是自己的,命令打开军械库,给三军儿郎们,统统换上银枪绣衣,新盔新甲,新战靴新马鞍。这样的军队拉出去,全部一溜新,确实比较唬人。

    攻城战是宋军最能熟练掌控的战法之一。第一战,王均毫无悬念,非常轻松地攻下汉州,益州知州牛冕再次弃城跑路,逃往东川。

    马踏巉岩旌旗展,汉州城外战正酣。益州知州弃城去,逃跑将军赴东川。

    作为大宋的职业武将,王均当然知道,自己能否在蜀川站稳脚跟,这关键的点就在川北的门户剑门关。在拿下汉州后,王均带兵直奔剑门关。

    出手即王炸,王均开局的这一步棋确实尽得先机,咄咄逼人。

    去剑门关,必经绵州。绵州被称为“剑门锁钥,蜀道咽喉”,战略位置仅次剑门。王均想先打下绵州,再取剑门。

    驻守绵州的都巡检张思钧,已经七十七岁高龄,是员久经沙场的老将,作战经验丰富。张思钧长期镇守边关,与辽军大小战,数百次之多,多任先锋,战功赫赫。磁窑一战,身中五十余创,仍奋不顾身,大败辽军,夺得马匹铠甲无数。君子馆一战,天气大寒,宋军陷入重围,弓弩皆不能张,此战宋军全军败没,死者数万,张思钧奋勇拼杀,掩护主帅刘廷让成功突围。真宗即位后,不忍让老将再赴疆场,就给他换了一个轻松舒适的工作,任益州钤辖兼绵、汉九州都巡检使。

    千山隐没,云雾浮动,这一次,王均算是碰上了一块硬骨头。绵州城高地险河深,还有老将张思钧在此镇守,不是那么好打的。

    蜀军攻了半个月,也没打下绵州城。王均知道孰轻孰重,他扔下绵州直奔剑门关。

    ◆李仕衡弃卒保车

    剑州知州、秘书丞李仕衡猜想叛军定会前来争夺剑州,自己兵力不足,十有八九保不住城池。一咬牙,决定主动放弃剑州,集合所有力量,背向迎敌,确保剑门关万无一失。

    李仕衡下令焚毁剑州城中的仓库,带上金银和粮草退守剑门关。为加强剑门关的防守,李仕衡张榜招募从益州流散的兵卒,又得数千人马。

    群峰嵯峨,如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绝崖断离,似两扇巨门相对以开。当年蜀中丞相诸葛亮,在大剑山中段依崖砌石,建立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遂成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

    很快,王均率领大蜀军兵临剑门。李仕衡和剑门都监、左藏库副使裴臻,领兵出城交战。

    王均出来匆忙,没带多少军粮。连日来风雪交加,天寒地冻,蜀军到了剑州又没抢到粮食,士兵只能吃麦麸败糟。军队疲软,加上长途行军,又累又饿,蜀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宋军以逸待劳,准备充足。剑门关下一战,蜀军被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一败涂地。宋军一路追杀,斩首数千级,大获全胜。

    蜀军竞相奔逃,王均担心再被宋军半路劫杀,便选择走阴平小道,连夜逃往成都。

    民族英雄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这句话用在李仕衡这里,应该换一种说辞,“文官不爱钱,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后迁家京兆府。淳化元年进士及第,任鄂县主簿,不久升任彭山知县,再调光禄寺丞。

    由于父亲李益违法,李仕衡被除名。后逢朝廷大赦,寇凖惜其才而荐举,李仕衡又官复原职。

    田重进把守京畿,命李仕衡审讯五个死刑犯,仕衡使其中四人免于死刑。后来,田重进到了李仕衡家,说:“你有阴功,家门应该增高加大。”

    此后,李仕衡二次升迁做到了秘书丞。

    李仕衡不爱财。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李仕衡在昭文馆为馆职时,曾经出使到高丽,有名武官做他的副手。高丽国赠送了很多礼品和财物,李仕衡概不关心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

    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副手就把李仕衡所得的绢帛垫在船底,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上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