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 (第2/4页)
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众臣皆说旱灾是天命所致无法改变。 寇凖道:“《洪范》里讲天道、人道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之证,大概是刑法不公正所导致的。” 太宗一听就火了,起身回到宫中,。 寇凖又把皇上给气跑了。 过了一会儿,太宗回过味儿来,又传令单独召见寇凖,询问刑罚不公的具体情况。 寇凖道:“陛下若将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太宗下令召二府的官员前来。寇凖道:“前不久,祖吉和殿中丞王淮,侮法受赇,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至千万,只受杖刑,降定远主簿,不久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问王沔是否有此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严厉责罚了王沔。 寇凖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太宗越发觉得寇凖是可大用之才,当即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凖这种说话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大炮筒子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是员武将,太宗的潜邸旧臣,曾跟随太祖出征太原,官比寇凖大,资格比寇凖老。 然而,右谏议大夫、同知院事寇凖这傲娇的小脾气,见谁怼谁。他跟张逊,“数争事上前”,双方擦出了愤怒的小火花,横眉竖目,就差拳脚相向。无错更新@ 淳化四年六月的一天,寇凖与与温仲舒一起外出,在路上遇到一个疯子迎着他的马,高呼万岁。张逊就唆使判左金吾王宾把这件事禀告给太宗。 寇凖引温仲舒作证,张逊让王宾单独上奏,措辞严厉,且互斥其短,竟整那些鸡毛蒜皮、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太宗大怒,各大板,贬张逊为右领军卫将军,寇凖也罢守本官,贬为青州知府。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青州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却说寇凖去青州后,太宗常闷闷不乐,经常向左右询问:“寇凖在青州乐乎?” 对曰:“青州是个好地方,凖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 大家心里清楚,皇上这是想寇凖了,对曰:“陛下时刻挂念寇凖,臣等听闻寇凖在青州,每日纵酒,快活得很,不知道他是否也挂念陛下……。”太宗默然。 淳九月,寇凖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正二品大员,从此人称“寇天官”。 寇凖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正患足疾,提起袍子向寇凖展示自己的伤情,并责问道:“卿来何缓耶?” 寇凖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太宗听后,有些过意不去。 接着,太宗向寇凖征询立储的建议,“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这可是当下最为敏感的话题,答不好了,贬官事小,还有可能掉脑袋。寇凖已猜到太宗这次召他回来的目的,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而是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宦官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 太宗沉思良久,屏退左右,轻声问道:“襄王可乎?” 寇凖道:“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寇凖借坡下驴,你皇上选谁,我就选谁,既然你选的,跟我想的是同一个人,那就赶快决定吧。 开封府尹加上亲王,就等于皇储。第二天早朝,二十七岁的赵恒被进封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 开封府政事纷繁,赵恒留心狱讼,裁决轻重,京城内外,无不拍手称快。开封大牢几番都是空置的,太宗因此多次下诏褒奖。 《宋史》载:“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官衙腐败,历来不止。开封府也不例外,府衙小吏勾结成风,前任开封府尹也曾经杀了几个,却依旧刹不住腐败的风气。 。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何必杀人?赵恒思考几番,传令下去:吏员定期互相换岗,看你们跟谁勾结。如此一来,腐败风气立马好转。 ◆太宗的小心思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公元995年,太七岁,在位第二十个年头,决定改年号为“至道”。 至者,广也、全也、极也;道者,道术、真理、巅峰。至道者,道之极也,全其至道,故曰至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做皇帝这么多年,太宗感觉自己已得“道”成“佛”,达到至道至人之巅峰。这是太宗朝年号。 人已至道,没什么放不下的了,包括这皇位。 至道元年二月,王继恩传报,擒获蜀地起义军匪首张余,首级不日进京,余党全部平定。 太宗心情大好,再计安民心,仁义布四海。下诏免除襄、唐、均、汝、随、邓、归、峡等州去年拖欠的租税,派人贷粮给毫州、房州、光化军的饥民。 至此,天下太平,万物安宁,民心思定,上下相和。 太宗赵光义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至道元年,太宗身体一直不好,他就想着早点立赵恒为太子,以备不测。 毕竟有前车之鉴哪!如果当初太祖赵匡胤在赵德昭或赵德芳两兄弟当中,选一人为太子,哪还有自己这个老叔当皇帝的机会。 赵恒只有二十六岁,年龄尚幼,履历不深,威望不高。为了保障太子能在他死后顺利接班,他要为太子找一个合适的辅政大臣,这个人既要有威望,能服众,还要有办事能力,足以保障太子能顺利登基。 宰相吕蒙正肯定不是太宗中意的人选。 当初许王赵元僖暴毙,调查内幕,发现其行为不轨,有抢班夺权之嫌,吕蒙正跟赵元僖走得很近,关系非同一般。太宗嘴上不说,心里面早已对吕蒙正打了个大叉叉,觉得这个人有政治野心,不可靠,非托孤之选。 参知政事寇凖倒是办事雷厉风行,然而,寇凖的站队出了问题,犯了皇帝的大忌。 寇凖的妻子是开宝宋皇后的meimei,明显,寇凖是站在太祖赵匡胤这一边的,他的这个外戚身份,让太宗心里面一直不爽。如果对寇凖委以重任,太子将来能否顺利继位,变数太大,风险系数无法掌控。 同时,寇凖年轻气盛,太过张扬,人不合群,容易树敌,不足负重,因此,寇凖也被排除在外。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为太子顺利接班计,太宗觉得自己一定要选中一位得力能臣作太子的辅政大臣。 打开百官的花名册《具员御览》,在上百位翘楚之中,有一人进入太宗的视线。 此人“简直夷旷,宣慈惠和。挺王佐之伟才,负人伦之硕望。运奇兵于庙堂,询谋惟允;贡昌言于帷幄,謇谔可嘉。虽屡遭贬擢,宦海沉浮,却能周知大体,用晦而明,中立不倚。只有此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天,堪为大用。” “有此人辅政,朕无忧矣!”太宗的心底霎时间豁然开朗,留在脸上的愁云顿时一扫而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