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知音 (第2/2页)
思是否自己劳累所致。 于是左穆又把其中关节讲了清楚,九儿仔细的记录着。 屋内灯光摇曳,二人的影子投在那层层书阁上,仿佛一个链接知识与行动的纽带一般。 完善后,九儿一如既往不求下问,说:先生所说兵制,如此建设,那岂不浪费务农壮力?况且,如此兵制,需多少钱粮? 左穆神秘一笑说:吾等如此布局,商庄获利多多,建制六万兵士,有何难养,又何须劳力。只是,如此兵制,后世应用不好,倒是有些麻烦,所以必须先出《兵制》。九儿听到兵制,眼睛顿时光芒大盛,精光四溢。 原本疲惫之色,消失殆尽。道义策、兵礼、戎制长策、兵伍策、监军策、粮草策、论战策......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左穆把脑子里能想到的一口气说了出来。 九儿越写越惊,如此精湛的兵制,先生如何想到?写到最后几乎要窒息。 “故而兵者,天地道义也。” 九儿写到最后,不解的问道,先生何谓天地道义? 左穆悠悠的看着眼前的灯火说:天地道义便是兵礼,双方开战己方必须师出有名,指出敌方破坏人道,不合规矩的恶行,让其将官、兵士都觉的自己在做恶事,而让己方觉得替天行道,所以得道多助也。而行兵事前,务必审时度势,充分掌握双方传遽之信,双方兵将、车马、粮草、城邑、山地、沼泽、气候、水土、日月、兵阵、士气不一而足。凡此种种,上君可自行完善矣。 灯光照着九儿脸上忽明忽暗,一脸郑重之色,向左穆行拜礼。 说道:先生如此兵策,万不可外泄,此等兵策一出,天下思兵,必将难以太平。 左穆点点头说:武,乃止戈也,吾见上君心怀仁义,故授此法。上君当以此法,以守天下安宁。 九儿稽首于地:先生之言,寡人谨记。 郑国,从此开启了兵士职业化的世代。 而左穆心中却想,就算现在没有,后世也会出现,当一个利益团体倒下时,会有无数个利益团体来争夺,这是无可避免的,真正的止戈,乃武也。 说的好懂一些,就是你想有话语权,你得先具备实力和能力,不然你会死的很惨。 于是二人接着探讨,一宿,那司宫在院门前石墩上睡醒了好几次,抬头一看,我的乖乖,天亮了,这二位爷还未出来? 正打算进去询问,却见二人正从里面走了出来。 司宫仔细观瞧:二人神采奕奕,哪像一宿未睡? 但细看又疲惫显露在双目之间。 心中暗叹,君之变,天亦变也...... 巾注: 花巾在写兵制时,想花些气力,但是想想算了,大家都活在《演义》里,写了也是浪费。孙子写了几千年了,也不见几人去看,况一衰仔乎。只是每每看到孟德的《孙子略解》,花巾忍不住想说那个名满后世的“空城计”。 作者胡乱套用故事,与兵道一无所知,满纸胡说八道,而后世奉为瑰宝,津津乐道。 你让我说什么好?空虚寂寞冷?买个布娃娃抱着! 孟德深知用兵之道,并且优化过古代兵制的人,一个谦虚好学、不断研究的人,政治眼光更是当世第一人,无人可及。 结果明明一个能人,被后世毁坏的成了一个jianian臣,乱世枭雄? 却没人考虑谁在乱世?而孟德一生以丞相居之。 诸葛cao琴退兵? 无知而可笑,孟德如果出兵,不先把敌我情况搞清楚,就让司马仲达带着几万大军、费着粮草,满世界转着玩? 然后司马仲达回去和老大说,诸葛亮诡计多端,我不知深浅,不敢打? 心里面还想着,如果我把诸葛杀了,就走狗烹了? 这种解释都能出来,弱智还能理解,你明明看到了这本书胡扯,还要给他解释,你是得有多坏?你是有多贪财? 就算一个摆摊大娘,她都会问你,你出兵前干嘛去了?对方什么情况都搞不清楚,就带着兵去攻打人家,你玩呢? 哪,都是钱粮啊! 如果司马仲达真这么幼稚,还能把魏国窃为己有? 你说这种欺骗弱智的方式,放到谁身上不行?偏偏选孟、仲? 如果双方已经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比的都是实力,这个实力不仅仅是多少兵马钱粮。 所以凡是教你投jianian取巧的书和人,坑能挖多深挖多深,把他埋了还得使劲跺上几脚。然后用你积攒了几十年的老痰吐上去。 不然他把你脑子都给锈住了。 豆:灯,也有作镫一说,豆更适合九儿此时用的灯具称呼,是盛放脂膏器皿。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经大雅生民》,豆也是计量单位,四升为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长吉,唐代三李之一,仰先生大才,虽天生妒念,亦光辉千古。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