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1章 车比人多 (第1/2页)
二胎比一胎要平静的多,姜苗苗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就是饭量见涨,瞌睡也比以前多了。 陈耀东怕媳妇累着,不得不请了个保姆。 保姆姓刘,景安本地人,农村妇女,手脚勤快,人比较老实。 城里那种比较精明的保姆陈耀东看不上。 活干的好不好不说,心眼一个比一个多。 农村女人也有心眼多的,但同样有比较老实的。 随着年关将近,家里的事多了起来。 陈耀东从二十五开始就再不出去了,该拜访的早就拜访过了,今年准备安安稳稳在家过个年,该买的年货都让门店给送到家里,没有的也刘保姆刘婶去买来了。 扫房的时候叫了高立明和周志虎两口子来干活。 三十上午要贴对联,又叫了高立明和周志虎过来贴对子。 就叫了这两人,再没叫袁秋和周志虎媳妇。 三十中午,吃过晚饭收拾完后刘婶回家了。 家里也等着吃年夜饭呢。 刘婶刚走,大伯二伯两家也到了。 女人们准备年夜饭,男人们喝茶聊天。 下午四点半的时候,陈爸陈妈和陈卫东温玉婷到了景安。 没有开车,从金陵飞的省城,陈耀东安排司机去省城接回来的。 陈耀东买的飞机还没到,不然直接就接回来了。 陈继哲也一岁多了,第一次回老家,周围全是陌生人。 小家伙还有点怕生,赖在温玉婷怀里不敢和哥哥jiejie们玩。 陈妈听说姜苗苗怀上了,私下交待了一堆。 陈国东今年不值班,也早早过来了。 兄弟四个在楼下打麻将,下一代在斜对门唱卡啦OK。 只有最小的陈语汐领着陈继哲跑出跑进的,一会跑过来看看爸爸mama和两个大大,一会跑过去跟两个jiejie两个哥哥玩闹一阵不亦乐乎,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 陈国东一边打牌一边问:“听说兴邦集团不打算上市了?” 陈耀东点点头:“暂时不上了。” 陈国东问:“怎么回事,连上市计划也取消了?” 陈耀东就讲了讲公司重新制定的战略。 陈国东咂咂嘴:“五年再投一百亿巩固市场打基础,你现在的境界已经不是我们能理解的了,换了普通人有一百个亿,早躺金山上享受人生去了,谁舍得拿去烧。” 陈耀东道:“有舍有得,钱多到一定程度,对财富就没感觉了,有一个亿的时候,我觉的这钱是我的。等有了一百亿,这钱就不是我的了,财富是社会的,取之于民,最终还是要用之于民,以前办企业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现在考虑的则是怎么分配财富,我个人消费一年花不掉一千万,到死也花不掉十个亿,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陈国东道:“一千万不够吧,你买个飞机一年就得不少钱。” 陈耀东道:“那个是兴邦集团买的,所有开销走兴邦集团的账,不用我掏钱。” 陈纪东道:“那你要这样说,你一年十万块都花不到,所有账都在兴邦集团。” 陈耀东道:“差不多吧,该有的都有了,你说我还要那么多钱干嘛!” 陈纪东想吐槽,忍了又忍才忍住。 mama批的,这话听着就让人蛋疼。 哥还欠着一堆债呢! 店里生意越发不行,去年就赚了十来万。 玉米去年价格不行,才挣八十万,宝马开了快十年,三天两头的小毛病,凯美瑞到是还能跑,可也老的不行了,想换个酷路泽都没钱换。 家产千万的辛酸有谁知道。 还得两年才能缓过口劲来。 陈国东问陈卫东:“卫东咋样,有没有想过自己干点啥?” 陈卫东道:“想过,上班没啥意思,但不知道能干啥?” 陈耀东很惊讶,看了眼老二,问:“不想上班了?” 陈卫东道:“不想上了,但不知道能干点啥。” 陈耀东问:“回景安不?” 陈卫东道:“回景安也可以。” 陈纪东道:“回景安那还不好办,想干点啥还不你哥一句话的事。” 陈耀东没说话,自家人也没谦虚的必要。 老二要回景安,想干点啥对他来说的确就是一句话的事。 陈纪东想起一个事,咂着嘴道:“妈的,苏娜那女人还真能折腾,当初我咋就没想到办个小厂子,现在我家吃的醋和酱油都是她那小破厂子生产的,听说去年卖了一千多万,净赚两百多万,现在是景安知名的女企业家了,谁见了都是苏总,比当地主强多了。” 陈耀东道:“你只看到了人家的风光,没看到人家担的风险,说句不好听的,这种食品工厂哪天随便出点问题,或者市场有个大的波动,就撑不下去了,哪有你旱涝保收稳。” 陈纪东道:“人这辈子哪能没点风险,我又不是没担过风险,喝水都可能被噎呢!” 陈耀东道:“想办工厂就去办,只要别找我借钱就行。” 陈纪东撇撇嘴,都是废话。 不让找你借钱,现在哪有钱办工厂。 欢欢喜喜过个大年。 初一还是在大伯二伯家过。 初二走大姑二姑家,今年也不着急去保府了。 大表哥又上了一个小台阶,挂上了常务,急需要政绩加分,奈何兴邦集团只做基础农牧业和超级渠道,不盖加工厂子,想给他搞点业绩可选择的项目也不多。 商量半天,最后商量出一个菜篮子工程。 除了蔬菜大棚,仁固也确实没啥好搞头。 如果能把规模搞大,让农民挣到钱,摘掉贫困帽子,也是大成绩。 初三去舅舅家。 原本一定四口,这些年添丁进口,不知不觉八口了。 如果再加上姜苗苗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就是九口了。 也算人丁兴旺。 舅舅和三个姨家这两年生活也在变好,别的陈耀东没法帮,但舅舅和三个姨都是种大棚菜的,照顾一下还是没有问题的,这两年又盖了几座大棚,忙不过来又顾了人干。 一年能挣个七八万,大富大贵不可能,但家有余财还是没问题的。 都买了小轿车。 兴邦集团盖的房子也给一家留了一套。 也算是小康了。 初四到三姨家,三姨念叨起了李蓉蓉的工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