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6章 战国名将 (第2/2页)
兵发出进攻号令。 颈部平直、身材矮小的日本马踏着薄薄的积雪,缓缓加速朝五里之外的敌军方阵冲去。 日本马而不像其他马种头颈高高昂起的姿态,不过帅气的姿势会让骑手从正面挥舞武器容易伤到马匹。 当然,倭国精骑就不存在这样的低级问题。 因为,他们的骑手和马,相比同时代其他马种,明显太矮。 考虑到骑兵都是各藩上级武士,其装备可谓全军最为精良,人数也颇为稀少。 以武田军为例,其各兵种比例为: 骑兵7.7%,枪武士15.4%,枪足轻46%,弓兵7.7%,铁炮15.4%,扛旗7.7%。 整个军队中,骑兵只占整支部队的一成左右,数量可谓稀缺。 这也就意味着战国——幕府时代,日本骑兵不可能大面积集团冲锋。 这个时代骑兵不存在马铠——绝大多数战马是没有任何防御措施的——而日本的马镫又很另类,类似拖鞋。造成骑手无法依靠马镫抵御从正面向后方的冲击力。 最要命的是,各藩骑兵都没有骑枪,武士骑在马上,更喜欢用刀劈砍。 武士刀虽然华丽,然而到底不是步兵长枪的对手。 而且火铳可以在远距离毙伤骑兵,骑弓威力又非常有限。 总之,这个时代的日本骑兵,在正面战场是完全没有优势可言。 这也是战国时代骑兵出场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当时,骑兵作战的典型方式是:单挑。 随着红毛夷铁炮技术传入日本,战场战术也随之改变。 通常来说,是由步兵先上,大局已定后再上骑兵。 换句话说,日本骑兵只是打酱油的存在。 当然也可以用来对付足轻。 武士在马上挥舞刀枪,对付普通足轻薄弱的铠甲——只有一件小背心,肩膀脖子一带没有任何防护——通常是无往不利。 这种战法在乡长群殴期间,基本没什么大问题。 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凑够一百骑兵,可见山口大人对幕府之忠心可鉴日月。 当然,忠心都是有条件的。 德川一统天下后,山口重政因在关原之战前夕摇摆不定,甚至和德川的敌人丰臣氏有联系,因此得罪征夷大将军,最后被迫隐居。 牛久藩也成为关东各藩中垫底的存在。 若非这次大阪之乱,幕府急需用人,山口怕是要在牛久乡下了此残生。 被重新召唤到战场,他迫切希望于通过一次大胜获得德川秀忠信任,从而振兴山口家。 老将不惜痛下血本,耗尽家财,勉强凑齐一百骑兵 不惜冒着开罪各藩的风险,在参战大名面前抢夺首功。 好在,大家对这支蛮夷都颇为不屑,也没人和他抢夺军功。 在山口看来,眼前这支明国蛮夷,看起来和炮灰足轻差不了多少。 开原骑兵负责殿后,迟迟没有出现在战场。 再加上关东各藩都没参与过朝鲜之役,对明军缺乏感性的认识。 直到现在,这些信心满满的大名们,还对自己接下来将要面临的形势,一无所知。 谨慎起见,牛久藩主还是在一百精骑后面安排五百名铁炮足轻,作为辅助。 他觉得这样便可万无一失。 五百足轻个个衣衫褴褛,很多人光着脚丫子在雪地里狂奔,追着肥胖的战马屁股后面,溅起阵阵雪花。 牛久精骑距离蛮夷方阵只有三百步时,方阵仍旧纹丝不动。 冲在最前面的老将隐隐有些忐忑,开始祈富士山下的祷诸位神灵庇佑。 忽然,两百步外传来低沉的号角。 山口重政是沙场老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他陆陆续续从西军诸将口中听过关于明军精锐“七家军”的作战战术。 他判断那是明军的钹锣声。 钹锣代表进攻即将开始。 还在胡思乱想,方阵后忽然传来振聋发聩的轰鸣声。 接着,大地开始震动。 “国崩啊!”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望见一片星河的璀璨炮火。 战国名将临终发出惊叫。 “国崩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