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一章:仁者爱人 (第2/2页)
文明。 如果是现代社会,高中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在购买相关化学试剂的前提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制造出三酸两碱。 但这里是大汉朝,还是公元193年冬天的大汉朝,这里没人直接售卖氯气和氨气,也没人售卖试管等实验仪器,楚轩要做的是从头开始,实现土法制造三酸两碱。 这其中的难度,当然不是一般的大。 就算聪明如楚轩,也得先搞清楚各种物质的基础属性,摸清楚现状了才能谈得上后续。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为了更早日的实现目标,此刻的楚轩,仍旧在加班之中。 “嗯,我知道了,你先好好睡一觉,休息休息,其余的晚上再说。” 当楚风离去之后,熊岩就拿起了手中的书籍,继续阅读,这本书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这本书,讲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作者是孔子本人,据说是孔子以鲁国史官记录的大量材料为基础,经过了增删之后的作品。 受限于竹简,文章的篇幅相当有限,所以,如何用更少的字数记录尽可能多的内容,是每一位写书的古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书写春秋一书的时候,孔子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他定然会对大量的原始史料进行增删、处理。 结果就是,尽管春秋看上去是鲁国史书,但里面却包含了巨多孔子本人的思想,这种行为放到现在,那叫私货。 但又因为春秋本身篇幅太短,所以后人在尝试解读春秋的过程中,写了很多的书籍。比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籍。 这么多专业解读春秋的书,每一种想法都不一样,结果产生了很多争议。 而眼前的这份春秋之中,也包含着许多个人注解。 熊岩对于春秋,当然是没兴趣的。此时此刻,他看的是书籍之中的个人注解。这些注解都是郑玄亲自书写! 郑玄是北海人,当代大儒,如果这个年代有人评比天下第一大儒的话,郑玄一定是呼声最高的那一位,没有之一。 在郑玄之前,大汉朝学术界主要分为两派,也就是今古两派,这两个派系很多理念都不一样,斗争了很多年,争论了很多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 古文经典到底是至高无上还是应该为今所用、为我所用、为当代服务? 到了郑玄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力,把这两派合一了,完成了大汉朝学术界的大一统。 郑玄是北海郡高密县的人,所以,熊岩降临之后,就获得了这么一份来自郑玄的亲笔所书。 据说是郑玄几年前前往徐州之时,把很多来不及带走的书籍,都送人了。其中一本,兜兜转转的,如今来到了熊岩的面前。 仁! 熊岩盯着郑玄写的这个仁字,发动天赋,一幅画面很快就出现在熊岩的面前。 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胡子和头发都是白的,但是脸上却没有任何皱纹,身体看上去也很健壮,宽大的衣服下面,是非常健康、匀称的身材。 腰间配着一柄八面汉剑,从款式就能看出来,这不是那种装饰用的礼仪宝剑,而是可以真的拔出来杀人、砍人用的宝剑。 这是一个能杀人、敢杀人的大儒。 他拿起毛笔,静静的在书籍上书写着自己的注解,写到仁这个字的时候,大量的感悟,浮现在熊岩心头。 “仁者爱人!” “对官员来说,仁就是一视同仁,真正的把百姓看作是同类,而不是根据亲疏贵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对君子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仁……” “对普通百姓来说,仁就是有爱,就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愿意伸出手……” 大量郑玄关于仁的记忆,涌入了熊岩的心头。 熊岩也有所明悟,大概也只有这样真正的把仁的理念身体力行之人,才能效仿孔子,有教无类,传授了数以千计甚至是上万的弟子。 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财富! 郑玄能以一己之力,把今古文两大派系糅合为一,个人知识之渊博自然无需质疑。 他要是把这些知识只传给子孙,那就是有一个经学家族,可以永久传承下去的经学家族。 一般来说,这样耕读传家的经学家族,只要统治者还是诸夏之人,还多少要点脸,就不会对经学家族动手。 可郑玄却公然招收弟子,公然传播知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