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八、反败为胜 (第2/2页)
举全歼金人,进而收复大半个山西。 只可惜吴璘在山西大地上来回奔波了两趟,早已疲惫不堪。别说进攻金人,能站稳了把气喘匀就不错了。 没有吴璘的配合,岳云筹划的一场大胜最终落了空。.bμν. 岳云来上党是防守的,没有多少骑兵。用步兵包围骑兵,除非极端特殊的地形,否则只能是个笑话。 狠狠地咬了金人几口,最终还是没能吃掉金军,被金军跳出了包围圈,逃回了太原。 岳云干脆就在河东休整,等吴璘部跟上来之后,重新朝着太原城挺近,将太原城团团围住。 这一次,宋军有所依仗,决心要吃掉太原城中的金军。 听信使汇报完了战况,满朝文武皆弹冠相庆。 坐在御街之下的赵构懊悔不已,如果他能再镇定一些,再坚持一会不失态,抗金意志再坚决一点点,只需要多等一炷香功夫,就能等来这个捷报。 有这份捷报在手,他赵构依然有雄心壮志去抗金,绝不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只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失去的,便永远失去了。 或许赵构该庆幸,他皇位虽然丢了,性命却还在,并且还有半生富贵生活等着他享受。 假如问一问李申之的愿望,他一定更羡慕退位之后赵构的生活。 现在的形势一片大好,该新的君臣班子拿出新举措了。 范同此时再度挺身而出,奏道:“官家,有赖吴帅和岳帅,如今前线形势大好。可围困太原城乃是一步险棋。为避免胜而复败的前车之鉴,前线战事该如何定夺,还请官家示下。” 范同这个人是很聪明的,就是格局太小。想要用好这种人,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bμν. 有李申之画下的大饼在面前,范同竟然展现出了一丝名臣之风。 赵昚也颇有一副明君之相,并没有急着回答范同的问题,而是指向了韩世忠:“韩爱卿有何良策,不妨说说。” 打仗的事,当然要问知兵之人。朝堂上这群不知兵的相公们,他们的决策只会给前线的将士们添乱。 仗该不该打,打到什么程度,是相公们决定的事情。 但是仗怎么打,必须由将帅们作主,容不得别人插半句嘴。 这个道理是李申之灌输给赵昚的,赵昚觉得很有道理。 韩世忠环顾朝堂一周,自诩满朝臣工论武功他当数第一,便奏道:“回官家,岳云乃是从大名府出发,他的行动必然和大名府的动向相呼应,当务之急应当先与大名府、应天府取得联络,同进同退。” 话音刚落,大殿之上便响起了一片喧哗之声。 之前赵构当皇帝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疏远着李申之的应天府,透露着对边疆藩镇一股又爱又恨的心态。 现如今韩世忠将李申之拿到明面上来说,摆明了李申之已然成为朝廷对抗金国的中流砥柱。 赵构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而赵昚接受起来却无比丝滑。 韩世忠的话还没完,继续说道:“吴璘乃是国朝少有的一员良将,他既然自己选择跟着岳云北上围城,说明心中已有胜算。官家不妨遣人前往太原前线,看吴岳二帅有何缺损需要朝廷补足。既然宋金已经开战,朝廷当鼎力支持前线。” 听完了韩世忠的话,赵昚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转而看向了李光为首的一众相公,询问道:“相公们可有何良策?” 李光说道:“论将才,臣不如韩良臣。良臣所言甚是,臣以为可以依言行事。” 张俊是领兵打过仗的人,虽然将才很稀松,却到底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跟着附议道:“臣也觉得良臣所言甚是。” 赵昚点头道:“此事交给枢密院去做,拟一个章程上来交相公们审阅,速速去办。” 坐在天子位上的不过是个少年,说话的语气也非常和蔼。 然而天子的威严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轻飘飘的一句“速速去办”,让各部尚书侍郎们心中顿时有了偌大的压力,一路小跑着出了大殿,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