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五章 驴:amp;amp;%¥#@! (第2/2页)
张家宝,大概有些类似后世那种从一线提拔起来的车间主管。 张家宝在一周前被借调到了老苏府上听用,徐云见过几次他的技术,水平也相当可靠的。 有了两位监理人员协助,液体抛物面应该不会出太大的纰漏。 老苏沉默片刻,同意了徐云的诉求,转身对王禀二人道: “正臣,张器监,你二人便去小王手下帮忙吧。” 王禀和张家宝齐齐领命。 随后徐云想了想,又说道: “至于副镜嘛....恐怕就要由老爷您来带队了。” 在这次的制镜方案中,徐云为望远镜设计的是一种类RC结构。 也就是在经典卡塞格林系统基础上,根据初级像差理论,优化出的一个进阶版牛反。 后世的比如凯克望远镜、双子望远镜等都是使用的这种结构。 不过这些望远镜的副镜采用的都是磨制和检测成本极高的凸镜,徐云则由于工业能力的问题,显然不可能做到因为程度。 因此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类似Dall-Kirkham系统的球镜。 也就是水银液体抛物面为主,球镜为辅的组合式结构。 从观测数据上来看。 徐云这次设计的效视角为1.3°左右,也就是半视场角0.65°。 至于感光元件徐云使用的是萤石,对角线长度约为74mm。 这样在观测木星时,假设木星视直径为40角秒时。 它在焦平面上的大小便为:40*1800/206264=0.776mm。 用目镜放大后,在250毫米明视距离处,大小差不多有27.4mm。 这样一来。 便可以保证木星能看到明暗相间的云带,土星能看到土星环,金星能看到盈亏。 这种级别的成像效果,应该足够满足老苏的需求了。 没错。 27.4mm。 看到这儿。 有些同学想必已经反应了过来: 根据有效视场角可以推算,徐云这次要搞的,是一座焦距在4000mm的巨炮! 4000mm焦距,这是啥概念呢? 最直白的说。 它的直径接近一米,差不多等于潘多拉去掉脑袋的高度。 至于长度嘛..... 不会少于十米。 也就是有些类似威廉赫歇尔的那架定义了银河系的反射式望远镜。 面对如此一尊庞然大物,哪怕辅助副镜不需要太过精细的数据,锻造起来也是非常麻烦的。 首先便是副镜的曲率问题,这事儿徐云只能亲自出手了。 没办法。 球差是三阶像差,无法在高斯光学的范围内表达,更别提现在连高斯光学都没接触多少的老贾了。 徐云的计算方案是这样的: 根据赛德尔像差多项式中的球差部分,可以写出单个薄透镜的球差系数: S=ns 2-n n) /n) 这里c1和c2是薄透镜的两个表面的曲率,s是物距,y是光线高度。 对于徐云的副镜组来说。 由于采用薄透镜假设,两个球面透镜上的光线高度是一样的。 从而可以在最终结果里约去这个高度。 而第一个球面镜A的物位于无穷远,第二个球面镜B的物就是第一个透镜的像。 所以有Sa=∞,Sb=∫a。 徐云之前特意找老苏收集了火石玻璃,通过制备大蒜素的电解池处理,可以得到折射率n在1.51680的标准玻璃。 是的。 徐云之前在准备制作大蒜素的时候,便考虑到了望远镜的这一步,甚至更远。 随后把实际参数代入求解,便可以得到两组可行解。 一组是c1=0.000494801mm^-1,c2=-0.00173844mm^-1 另一组则是c1=0.00107834mm^-1,c2=-0.0011155mm^-1 也就是说。 合适的玻璃曲率有两种。 接着再将这两组数据记录转移,套到老贾他们先前算出的那个接近1.3的式子中。 便可以得出理论上不需要干涉仪便可以确定的最优曲库模板。 随后徐云想了想,继续对老苏道: “老爷,按照咱们的预估,副镜的研磨可能需要一个月左右。 因此接下来的日子里,可能就需要您和齐师傅他们多辛苦一下了。” 老苏闻言,有些感慨的笑了一声: “区区旬月而已,若能看清星辰,莫说一月,一年老夫都撑得住!” 随后他转过身,对着另一位五六十岁的小老头拱了拱手: “倒是齐师傅,这次恐怕要有劳你了。” 小老头连忙回礼: “不敢不敢,若非恩公当初援手,小老举家上下怕是早已成了路边枯骨,何曾得享今日之福? 还请恩公莫要多言,否则实乃羞煞小老也。” 老苏闻言没再说话,而是亲切的拍了拍小老头的肩膀。 这个小老头也是制器局的一位大师,名叫齐格飞,据说是北宋目前锻造工艺最好的一位匠人。 当初老苏前往鲁东清点账目之时,偶然在路旁遇到了因粮荒逃难的齐格飞。 当时老苏看他可怜,便本着好心将他带在了身边。 一如当初对徐云那般,打算回京后安排个仆役的差事。 不过在一次巧合下,老苏意外发现齐格飞有着一手不错的工活,甚至要比不少京中工匠还要好。 于是老苏便改了主意,将他介绍到了制器局工作,期间也多有照顾。 后来齐格飞在京娶妻生子,便全家将老苏当做了恩公相待。 凡是老苏需要自己又力所能及之事,齐格飞从不推却,尽皆全力而为。 例如老苏自吸泵中的摆轮游丝,便是由此人打造。 另外徐云水银温度计的毛细管,也是出自此人之手。 按照徐云的rou眼判断。 这位齐大师的精度水准,估摸着大概能和后世传说中的八级技工相媲美,属于人形自走精工机的类型。 当然了。 磨镜片除了需要人手之外,自然也需要研磨的设备。 在1671年。 惠更斯曾经搞出过一个可以加工镜片的机床,组装难度很低,徐云便把它复制了过来。 当时惠更斯使用的动力是人力,也就是花钱请人来推动设备运转。 但现在嘛....... 徐云抬起头,看向了院落中的...... 那头驴。 .............. 注: 其实天文望远镜单纯谈焦距是不太适合的,不过为了普通读者有直观概念还是勉强对等了一下,光学专业的读者不用太过深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