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70 效率定格17.36%!《科学》文章投出(求订阅) (第2/3页)
的第三批叠层器件,同时抽空预约了NIM的测试。 因为莫文琳去NIM那边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她也和测试员小哥混熟了。 一番交涉下,她预约了一个加急的单,测试时间就在这周五,最快下周就能出检测结果。 有熟人还是比较好办事的,毕竟不管规则是怎么样的,总还是要有人来处理具体事务的。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方面的主要工作就是重复制备器件,拿到重复性数据。 因为莫文琳第一时间被派去京城NIM送样了,许秋自己要忙着改文章的事情,邬胜男虽然偶尔会来邯丹这边帮忙,但她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Y系列材料的表征上,她需要和时间赛跑,赶在学校公共测试平台关闭之前,尽可能的拿到更多的数据。 所以,做器件的重担就压在了学妹的头上。 好在几个本科生终于考完了试,相继返回了实验室。 于是,殷后浪和徐心洁便被韩嘉莹抓了壮丁,前来帮忙制备器件。 本来,殷后浪还买了考完试就直接回家的车票,但在学妹的一番“善意劝说”下,最终把票改签到了一周以后。 同时,范文堂也被许秋派去跟着制备器件,反正现在条件已经摸索好了,让他去按照标准条件做做器件,练练手,也可以提高他实践的能力,顺带减轻一些学妹的压力。 主要这段时间观察下来,许秋觉得范文堂还是比较靠谱的,也该给他加加担子了。 虽然在这篇文章中,不会挂范文堂的名字,但如果他表现好的话,之后的好处大大的有。 毕竟,许秋这边最不缺的就是实验想法了。 时间过的很快…… 终于,到1月19号的时候,经过连续十批器件的奋战。 组里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定格在17.36%! 其中,开路电压1.64伏特,短路电流密度14.35毫安每平方厘米,填充因子73.7%,基本上也达到了数值波动的极限。 说来也巧,这个效率的最高数值,刚好和许秋之前在模拟实验室中初次摸索的结果一致。 另外,十批器件的数据,在去除异常点后,平均光电转换效率为17.07%,标准差为0.22%。 这说明结果非常的稳定,数据的可靠性很高,不是那种偶然出现的实验现象。 之所以重复性实验非常重要,就是因为做实验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实验数据发生异常。 就比如,在测试效率的时候,如果无意间把原本0.04平方厘米的面积,错误的输入成为了0.03平方厘米的话,最终得到的效率数值就会提高33.3%。 也就是说,假如原先是12%的效率,因为输入错误,就会变更为16%,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夸张的。 如果这个时候,通过自身重复性实验,或者第三方检测,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但假如既没有做重复性实验,又没有进行第三方检测,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数据的异常,或者注意到了异常却假装没有注意到,最终把数据整理成为了文章,发表了出去。 要是发一发SCI三四区的小文章,可能还不会被人发现,因为这种期刊一般没什么人看。 可如果是发、这类的顶刊,必然会有很多人看到,并去重复实验结果。 假如别人一直重复不出来,就会有同行找你要原始数据,然后你一提供原始数据,同行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数据存在问题,至少没有重复性实验。 最终的结果就会被认为是学术造假,然后被期刊撤稿。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说某某发表在CNS顶刊上的文章被撤稿了。 而且,国内也算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尤其是生物方面的。 比如,他们同一个实验,做了十次,拿到了十种结果,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厉害的结果,发表了出去,还对外声称自己重复了十次实验,拿到了这样的NB结果,再基于这个结果分析了一大堆,讲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 确实是十次实验,只是十次的结果都不同罢了…… 数据可能也是真实的,没有修改过的,只是不具备可重复性…… 同时,学术造假也是真的。 毕竟发表学术论文的实质,是便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交流的。 这种无法重复的结果被报道出来,纯粹是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基本上,这种撤稿事件一发生,如果确认是学术造假的话,这位研究者学术生涯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ID会被所有期刊公司拉黑。 相对来说,有机光伏领域,尤其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结果,还是比较好重复的。 比如许秋开发出来的ITIC系列材料,组里报道的结果是12%、13%。 放到其他课题组的话,小课题组可能他们因为加工工艺优化的不够好,没办法做的和许秋一样高,但一般也能做到效率10%、11%; 而像龚远江、徐正宏等大课题组,基本上材料到手后,对照着文献中的制备条件,几个博士、博后轮番上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把许秋这边的结果差不多重复出来。 同时,有机光伏领域每个突破世界纪录的体系被报道出来,都被强制要求第三方检测,这也大大提升了造假的难度。 因此,许秋几乎没有听说有机光伏领域有造假的,至少顶刊方面是没有。 如果是SCI三四区的期刊,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有机光伏领域虽然相对钙钛矿、石墨烯是冷门,但也不算那么冷门。 这样“中不溜”的领域发表在SCI三四区上文章,大概率都比不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 因为中文核心的话还有一些大佬,会因为ZZ任务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去投稿; 而SCI三四区的话,大佬基本上都不太看的上,就像魏兴思基本只看SCI一二区文章也只发SCI一二区文章一样。 ZZ任务很容易理解,要提升国内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嘛。 其他方面的因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