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69 《科学》文章,最后的冲刺!(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69 《科学》文章,最后的冲刺!(求订阅) (第2/3页)

器件了。

    刚好韩嘉莹写了一周的文章,又想“换换口味”,于是学妹便接替了莫文琳的位置,开始制备叠层器件。

    许秋也很期待学妹能否延续她的欧气。

    上次,就是学妹偶然间的发现,让叠层器件的性能一举突破16%,不知道这次能不能一举突破17%呢?

    到晚上十点,韩嘉莹终于完成了器件,并采用真空放置的方法,将器件存放在蒸镀舱内。

    许秋掐指一算,到明天下午两点开始测试的时候,正好是放置16小时的最佳条件,非常的完美。

    说起来,本来学妹最开始属于挂名挂到四作的,结果现在她的贡献量也慢慢提了上来,甚至不比负责合成材料的邬胜男低了。

    不过,韩嘉莹也没有和邬胜男抢三作的意思,如果是二作可能还有些用,三作、四作的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现在的二作,莫文琳的贡献确实高,她这个二作属于不那么划水的二作。

    周一,组会。

    钙钛矿团队首先汇报。

    二维钙钛矿叠层器件的工作,吴菲菲已经撰写完毕,于上周日投出,目标期刊CM。

    锡基二维钙钛矿体系,吴菲菲和孙沃开始撰写综述。

    虽然现在计划书的审稿意见还没有回来,但就算ACSEL投不中,也可以去投AFM,再不济投JMCA也可以。

    综述嘛,写出来,总是有地方可以投去的。

    据说,有的课题组存在专门撰写综述的“大佬”,不做实验,只写综述。

    而且不是写自己领域的综述,他们专挑热门的领域写,然后一个月写一篇,一年能水十多篇综述文章……

    其实,除了大佬写出来的干货满满的综述,比如许秋之前那篇《焦耳》以外,大多数的综述都是近似于给学生练手的存在,没有太多的科学意义,一个人一年发两三篇综述就差不多了,这种一年十几篇的就有些太水了。

    而且,综述文章的地位,通常比正常实验工作的文章地位低一档。

    如果研究者对外声称自己发了一篇AM,那人们默认他发表的是AM实验工作,而非AM综述,如果是综述的话,一般都会主动声明发表的是综述。

    就像对外声明发表了一篇《科学》,那大概率发表的是实验工作类型的文章,而不是短评或者综述。

    孙沃上周把锡基钙钛矿器件的效率做到了2%,在和吴菲菲讨论后,打算还是先从铅锡混合的二维钙钛矿做起,比如25%的锡,75%的铅、50%的锡,50%的铅。

    哪怕新意上差一些,至少先把效率提上去,比如能做到8%、10%的,发一篇小文章出来,之后再考虑去做全锡的二维钙钛矿,也讲求一个循序渐进。

    不过,还没有开始执行,就被魏兴思叫停了,让他和吴菲菲一起撰写综述,然后给许秋他们做有机叠层器件的让路,

    对于孙沃来说,自然是没太多所谓的,虽然写综述也是干活,但相比于做实验,工作强度低上了不少,现在也算是“奉旨划水”了。

    段云给大伙带来了他从华威那边实习的见闻,当然这不是在组会上汇报的,而是私下里交流时提到的。

    现在实习期,公司对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没有KPI什么的,不需要加班,工作时间也都是自由的。

    不过,段云看着已经入职的老员工,基本上都是加班的。

    可能也和他们加班的福利非常好有关,晚上大约八点左右有加班餐,特别的丰盛,至少比学校食堂里好很多。

    因此,不少员工哪怕工作都做完了,也会专门划水留到八点,吃个夜宵再回去,还能混点加班费。

    不过,段云估摸着,大概率等他正式入职以后,才能真正知道一家公司具体是怎么样的,实习期看到的,远不如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

    就比如在进入课题组之前,有些人看到其他人做着高强度的工作,感觉“我上我也行”,自己应该也可以扛得住压力,但只有真正经历过后,才会明白这种压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田晴上周帮许秋重新绘制了十多幅文章中的插图,然后在组会上把这些插图放了出来。

    不得不说,这些图片经过她的优化,看起来确实有些像模像样了,增添了一些高级感在里面。

    而且,这些图片都有原始的模板,之后就算更新的数据,也可以直接进行替换。

    另外,关于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电荷输运机制方面的研究,田晴虽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实验进展,但在上周联系了瑞典冯盛东、芬兰Ronald那边,连同许秋一起,进行了多方讨论。

    最终,他们打算联合起来搞一篇大文章出来,研究的体系正是现在组里最佳的有机光伏叠层器件体系。

    自己组里未来的热点工作,自然能蹭就蹭。

    田晴负责进行初步的CELIV、TOF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和其他人对接。

    Ronald提供进阶的CELIV、TOF方面的研究。

    瑞典冯盛东负责提供TAS等方面的支持。

    许秋则提供材料方面的支持,以及看其他人表演。

    本来之前许秋还试图去接手机理方面的研究,后来发现难度太大,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于是就暂时放弃了,选择专攻材料合成、器件加工工艺优化这一块,刚好也和系统的功能相契合。

    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

    现在科研领域中,多元合作是一种非常好的常态模式,不需要用自己的短板来挑战其他人的长处。

    就像创业一样,想要成功,最好的就是不断打磨自己的长处,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到顶尖。

    至于自己的短板,可以通过招一些有能力特化的人,组建一个团队,然后交给团队里的其他人帮忙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芬兰Ronald那边还研究了组里提供的PTB7-TH:IEICO标样体系。

    Ronald课题组用他们自己开发出来的各种各样的CELIV手段,对标样体系下电荷迁移率数据、界面复合情况、陷阱态分布等进行表征,进而得到光伏器件整体的电荷输运动力学信息,发了一篇JPCL。

    他们文章产出的速度,比组里相对划水的田晴都要慢,或许和他们文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