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59 叠层器件再次突破,面试准博士生(万更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9 叠层器件再次突破,面试准博士生(万更求订阅) (第5/5页)



    要不要摧残他们呢?

    正在这时,魏兴思突然出现了216的门口:“许秋,来我办公室一下。”

    许秋问道:“什么事啊?”

    魏兴思解释道:“有一个东伐大学的硕士生,打算到我们这边读博,我看他发过来的简历还可以,就让他过来聊聊,计划是接陈婉清的班,所以他如果过来的话就归你管,你来一起看看,今天就当做是面试了。”

    “好啊。”许秋眼前一亮,真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啊。

    随着组里不断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加上及时维护课题组网站,现在组里的名气已经打了出去。

    魏兴思那边经常能收到一些硕士三年级学生的邮件,表示有意向过来读博。

    申请者全部都是外校的学生,因为本校的直博生,也就是韩嘉莹那一届的,现在都已经确认了导师,想挖墙脚的机会比较小了。

    不过,魏老师之前收到的申请,没有看到一个满意的,因此全部都拒绝了。

    魏兴思当时自认筛选简历的要求“不高”,只有三点。

    首先看文章,要求至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一篇SCI一区或者二区的文章。

    因为发三四区的文章和一二区文章要求不一样,不说实验工作方面,单单语言方面,三四区文章对语言的要求相对一二区的文章会低很多。

    要是没有发过二区以上文章经验的话,多半还需要从头开始培养他们写高档次文章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哪怕有不错的英语水平,也需要消耗很多时间。

    比如孙沃的一篇ACSAMI,光写文章就写了一个多月,快两个月时间。

    而同样的活交给许秋,可能只需要一周不到的时间,工作效率差了四五倍不止。

    其次,看出身,也就是本科、硕士期间的学校。

    魏兴思觉得至少得有一个是985吧,最好本科是985。

    最后,看英语成绩,要求CET6达到500 。

    这也是院系定下的最低标准,要是英语太差,日后改文章的时候会非常痛苦。

    不过,前段时间拒的人太多了,也让魏兴思发现外校的生源,想要同时达成三种条件的难度可能有些高,要是一直保持高要求,结果最终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那就尴尬了。

    于是,魏兴思便把标准降低了,三条达成两条即可。

    这次的候选人,就是只满足其中两个条件的。

    对方来自东伐大学,虽然不是985,但其他方面足够优秀,硕士期间发表过一篇AFM综述,一篇ACSAMI,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英语成绩CET更是有600 。

    而且,东伐大学和魔都综合大学的材料系合作比较紧密,常年往这边传递不少人才,像组里的吴菲菲就是东伐大学的,魏兴思对来自东伐大学的学生也有天然的好感。

    再加上东伐大学刚好就在魔都,过来比较方便。

    因此,魏老师便让对方周末过来一趟,见面聊一聊。

    值得一提的是,本科到硕士,通常需要考研或保研进入高校,相对比较麻烦,有一定的门槛;

    而硕士到博士,入学反而相对简单一些,通常采用的是考评制度,可能只有面试没有考试,门槛相对比较低一些,属于“好进不好出”。

    像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联系了导师,且导师愿意要你,有很大的概率就能进来。

    院系方面相对比较好说话,唯一硬性的要求是英语CET6成绩,现在一般要在500分以上。

    当然,由于内卷的原因,不少硕士生把读博当做了就业,学校招博士生的标准也正在逐年的提高,也会淘汰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差的硕士生申请者。

    比如,吴菲菲当时申请硕博连读的时候,发现往年用不完的硕博连读名额,她那一年居然不够用了。

    后来她顺利转博了,有几个本来打算继续读博深造的硕士生被淘汰了,无法转博。

    据吴菲菲说,当时考评的时候,虽然是以面试成绩为标准的,但主要看的就是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来确定最终的名次。

    总的来说,在国内同一所学校,博士最好进,门槛很低,基本只要面试,硕士次之,需要考研/保研,本科最难进,需要高考/保送。

    比如,同样是清北大学的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是含金量最高的。

    也因此,硕士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打算继续做科研,且当下的课题组或者学校比较一般,就会往更高更好的平台跳。

    类似于:211硕士往985博士走,985硕士往C9博士走,C9硕士要么硕博连读,要么可能就出国了。

    如果确定了继续深造的意向,硕士毕业生通常都会提前联系导师。

    因为一旦联系的晚了,好的导师基本上都被抢完了,就像本科生找工作,要是拖到大四下学期,毕业前夕才开始着手找工作,就比较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了。

    而且,如果硕士生读博选择更换学校和课题组,硕士和博士期间专攻的方向大概率不会完全一致,也需要提前进入课题组,给自己和课题组一个缓冲的时间。

    包括熟悉课题组的环境,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习各种新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前任交接一下工作之类的。

    这算是科研圈的潜规则。

    比如魏兴思组里的陈婉清和段云,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毕业要求,所以魏兴思现在基本上不管他们了。

    不过,也有那种把学生往死里压榨的课题组,导师不到最后一刻,在毕业意见上签字之前,都不会给学生自由。

    七月份毕业,要干活干到六月底才放人走……

    这种就有些过了。

    如果真这么干,学生毕业后,多半会选择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也大概率不会继续做科研了。

    因为已经被“毒打”过了。

    可惜,现状是,这种导师的比例并不算低。

    许秋估摸着,国内至少超过一成。

    就像一颗颗地雷一样,埋藏在各大高校之中。

    PS:课题组的大三本科生是邓虎,港大和PCE11材料相关的老师是严虎,因为名字差不多,之前有几次写错了。

    PS2:再次万更,求月票,还差一百多票破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