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58 《科学》,正式启航!(万更求订阅) (第3/4页)

里的结果差不多就是20%*0.95*0.95*0.95*0.95=16.3%。

    而现在都还做不到16.3%呢。

    不过经过许秋团队的努力,已经非常的接近这个数值了。

    剩下的B、C、D三张图片,就是把三维坐标系之下立体的A图,变为二维坐标下的平面图。

    也就是分别固定外量子效率、顶电池的光吸收边,以及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三个变量其中的一个,考察光电转换效率随另外两个变量变化的二维图谱。

    其中,光电转换效率同样通过之前的蓝红颜色进行表示,并绘制出等效率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半经验分析图片中,许秋都把填充因子恒定为0.75。

    一方面,是因为填充因子相对比较特殊。

    它虽然是变量,但影响它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很好优化和界定,不像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可以认为直接和材料禁带宽度相关。

    理论上讲,填充因子主要受到太阳能电池器件本身的影响,最终得到的器件串联电阻越大,并联电阻越小,填充因子就越小。

    但实际上,不论是串联电阻还是并联电阻,都是在涂膜后才测试出来的,在涂膜前怎么让这两个数值随心意而改变,是比较难以做到的。

    换言之,器件填充因子的优化,几乎是纯粹的结果导向。

    填充因子比较小的体系,用到的光电材料以及加工工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被自动淘汰,或者自动转为冷门的领域。

    比如,全聚合物有机光伏的N2200的体系,填充因子通常会比较低,甚至只有0.5、0.6左右,现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就非常的少。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一个三维立体图谱中,只能有三个自变量,如果再加上一个填充因子作为变量,就需要用到四维坐标系了。

    四维坐标系,许秋就算想画,也画不出来。

    况且,现在虽说是三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其实也是有限制的。

    其中一个自变量“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并不是连续变化,而是以0.1电子伏特为间隔跳动变化的。

    如果这个变量也连续变化,那么最终得到的就是连续曲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连续变化的曲面就会等效为一个立体的结构。

    此时,“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变量,将取代光电转换效率成为新的z坐标。

    而原本是z坐标的效率将“坍缩”为颜色,或者是一个强度值,从而得到一张真·立体图谱。

    在纸张这种二维空间中,是无法表达“真·立体图谱”这种三维图谱的。

    这也是之前“每个子电池的能量损失”非连续变化的原因。

    第二张图片,单结器件相关的表征。

    这个和平常发的文章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相对比较常规,许秋暂定做四张图片: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材料的分子结构;

    顶电池、底电池有效层的光吸收光谱;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各自的J-V曲线;

    单结顶电池、底电池器件的EQE曲线。

    第三张图片,叠层器件相关的的表征。

    有些类似于第二张图片,许秋暂定做六张图片:

    叠层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能级结构图,包括电极功函数、有效层和传输层HOMO/LUMO能级;

    叠层器件效率随着顶电池和底电池厚度变化的二维图谱,类似于第一张图的B、C、D图,光电转换效率用颜色表示,并标注出等效率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J-V特性曲线;

    最佳叠层器件的EQE曲线,包括两个电池单独的EQE曲线和总的EQE曲线,同时简单分析电流损失分布;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最佳叠层器件的J-V特性曲线。

    三张图片许秋已经全部绘制完毕。

    其中,第一张图片是通用的,第二和三张图片,是许秋根据现有的体系,绘制出来的初代版本,之后如果更新了体系,直接更换即可。

    平常发其他文章,还需要编编故事,讲一讲心路历程。

    现在许秋准备投的这篇,反而不需要那些东西,简简单单把结果讲出来就可以。

    毕竟,有器件效率这个最大的亮点进行支撑。

    不过,现在叠层器件效率只有15%,许秋觉得这个结果还是不够震撼。

    如果能够上16%、17%,那就比较稳了。

    如果能上20%……

    大概可以把工作一拆为二,一篇、一篇,也不用纠结到底是先投还是了,两边各发一篇。

    当然,20%这个数值,现在也就只能YY一下,一时半会儿根本做不上去。

    在绘制第一张“半经验分析”图片时,许秋也有了另外一个想法:

    现在Y系列材料之所以不适合做叠层器件,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顶电池材料,也就是光吸收边可以达到1100甚至1200纳米的有机光伏材料。

    如果日后能开发出来一种与之适配的体系,说不定真能产生奇迹,把器件效率冲到20%也说不定。

    到时候,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缩减超窄带隙有机光伏材料的能量损失”。

    不过,那是之后的事情了,Y系列二元单结体系的潜力,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呢。

    最近因为分配给Y系列受体的算力比较少,一直没有什么亮眼的结果出来,Y系列受体体系的最高效率还是卡在14.8%上不去。

    在文章的大框架做好后,许秋没有急着写正文,因为他打算投的是“报告”类型的工作,只有2500个字。

    对现阶段的许秋来说,写这种短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爆肝的话,不到一周时间就能写完。

    另外,也是因为这周四课程,要进行期末的PPT汇报,他需要花一些时间准备一下。

    虽然许秋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精力在课程上面,但也不能完全不准备,如果有可能的话,谁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全是A呢?

    课程的授课老师名叫于冰,教授、“杰青”。

    他的课题组主要是做储氢材料相关的,组里有三四个博后,因此科研成果还是非常多的,平均每年能发一篇AM、JACS档次的文章,另外杂七杂八的一二区文章也不少。

    单论学术成果,于冰课题组在材料系里估计能排的进前五。

    至于目前排行第一的课题组是哪个?自然是魏兴思组。

    虽然于冰学术工作做的不错,但他在系里的风评并不是很好。

    一方面是比较PUSH,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能有大量科研成果产出的课题组,九成以上的氛围都是偏向PUSH的,就如同现在国内的盛世,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靠着当下一代人高强度996支撑起来的。

    另一方面,于冰也比较“小气”,他们实验室的耗材,比如一次性手套会被要求重复利用一周,而且每个月给学生发的钱也不多,就是属于那种博士生不发钱,硕士生只发六百块的组。

    当许秋还是科研小白的时候,他曾经比较困惑:怎么导师会不给学生发钱呢?怎么一个月就给学生发几百块?是不是导师把钱偷偷吃了?

    后来随着对科研圈的深入了解,许秋知道确实存在部分导师吃钱的现象,但更深层次的,也是更加普遍的原因,还是导师手上没经费。

    魏兴思课题组,也就是他青千刚回国拿到了顶格的差不多300W的启动经费,比较有钱,组里之前的花费也一直都比较大手大脚,现在四五年过去,这批经费基本上快用完了。

    如果新的杰青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