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6 理想家蓝河(求订阅) (第3/3页)
“想法还不错,”魏兴思话锋一转:“但是如果从公司效益的角度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有机光伏想要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比如你这种家用的打印仪器,至少现阶段我认为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 许秋补充道:“我觉得步伐可以走的慢一些,就先按照原先的思路,先为高校、研究机构提供仪器,之后如果有机光伏领域取得了突破,解决了诸如器件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后,再转过去也不迟。” 蓝河的想法,比如“家用的半导体打印仪器”相对比较理想化,说好听的叫“前瞻性”,说不好听的就是“空想”。 至于如何到底是前者还是后者,就要根据结果导向了,成功了就是“前瞻性”,失败了就是“空想”。 当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理想家还是挺重要的。 如果有钱人都去玩金融炼金的那一套,华呗、白条,甚至还有什么彩礼贷,追逐稳定的资本增殖,那科技进步就是一个笑话。 蓝河听完魏兴思和许秋的一番话,陷入了思索,过了一会儿,他回应道:“让我考虑考虑……我先带你们参观一下实验室吧,看看我们开发出来的新玩意儿。” “行。”魏兴思放下茶杯,首先站起身来。 随后,三人进入实验室,蓝河开始介绍他们的新设备,包括喷墨打印、点胶、丝网印刷的设备。 目前都是单独的机器,陈婉清正带着几个硕士小弟调试着设备,看起来还像模像样的。 不过,这些手段并不是适配有机光伏器件,而是为了柔性OLED,以及柔性集成电路等准备的。 因此,许秋也没有太过关注,只是随便听听,当做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将这些仪器往模拟实验室中复制了一份。 参观结束,刚好到了晚饭的时间,蓝河主动提出要请客,魏兴思也没有拒绝。 许秋内心猜测,魏老师之前选择三点钟出发,会不会就是抱着去蹭一顿饭的目的呢?不然按照他急性子的性格,多半会在下午一点半的时候就出发。 还是很有可能的。 蓝河又叫上了陈婉清和杨钦,一起去吃饭。 公司这边是工业园区,周边配套的条件并不是很好,没什么好的餐馆,因此蓝河挑选的吃饭地方比较远,需要开车过去。 蓝河亲自开车,魏兴思坐在副驾,陈婉清和许秋、杨钦三人坐在后排,三个瘦子,还是比较宽敞的。 其实,杨钦也是有驾照的,而且他的驾龄是六年。 不过,真实驾龄却是是零年,因为他的驾照是大学期间在他老家那边考的,而本科、硕士、博士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魔都过的。 所以考完驾照后,六年基本上都没有摸过方向盘,现在就算有驾照也不敢给老板当司机。 大约二十分钟后,众人抵达目的地。 蓝河几次招待许秋他们的地方都很不错,上次去的是轮胎林星级餐厅,这次来的这家,是一家比较出名的专做海鲜的餐馆。 一进门就是一排排的玻璃水箱,里面有各种各样活着的水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帝王蟹了,588元一斤,比市场价大约贵了一倍。 蓝河在水产区逛了一圈后,唤来服务员。 他仿佛没有看到价格牌一样,指着一只看起来格外壮硕的帝王蟹,说道:“来一只帝王蟹,就这只好了,据说你们这边帝王蟹有九种吃法,给我们来个全套的。” “好嘞。”老板亲自过来接待,一把将帝王蟹抓了出来,当着众人的面,迅速的把螃蟹往地上一摔,一副生怕别人反悔的样子,然后,老板把蟹壳里的水倒干净,称重,三斤六两。 当然,当众摔死选中的螃蟹,也可能是为了证明他们不会在后厨把螃蟹偷偷掉包的缘故。 在点了一道硬菜后,蓝河又点了一些生蚝、扇贝、鱿鱼、基围虾、皮皮虾之类的海鲜,还加了几道素菜。 因为要开车,所以蓝河就没有点酒,只要了一壶菊花茶。 饭桌上,众人没有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主要是蓝河与魏兴思两人侃着大山,分析着国际局势…… 许秋在他们谈话交流的过程中,默默的啃着帝王蟹的腿。 贵还是有贵的好处,确实是好吃的,九种吃法,各有千秋。 同时,许秋也在分析蓝河这个人。 可能当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不需要cao心柴米油盐等一系列生活中琐事的时候,人就会比较容易变得理想化。 许秋大概能够想象出蓝河的状态,但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却不太容易代入到对方的视角。 包括蓝河,也很难站在许秋他们这样有机光伏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有人说,社会越发展,人们之间就越来越难以共情。 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 之前只有皇帝、官员、地主、农民等少数的几个阶层。 阶层之内都是差不多的,大家都能够相互理解各自的处境。 而现在因为社会发展,人们各司其职,职能高度分化,产生了不同的行业。 不同行业之间,隔行如隔山。 许秋在做科研之前,完全不清楚科研是什么样子的。 之间,听了一些学长学姐的讲述,以为自己明白了科研的样子。 后来入行了,才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光靠空想,是很难想象出来的。 甚至,就算一直听这个行业的人去讲述里面的情况,那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念。 只有深入一行,至少一年以上,才能勉强窥得全貌。 而且,有时候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随着入行时间的增长,不同时间段的感受也都不同,如同套娃一般。 大概类似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这种变化。 至于蓝河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许秋并不确定,反正意见他是给出来了。 虽然自己这边有系统,可以提供一定的加速作用,但是一个领域能否从实验室走出去,实现产业化,谁也说不清楚的。 至少许秋现在没有看到太大的机会,实验室里器件的效率达到15%,一旦工业化生产了,可能就只有7%、8%了,根本打不过硅基电池。 现阶段,保守一些是没什么毛病的。 要是真的在现阶段把全部家当都压上去,结果最后发现无法应用,那就有点难了。 之后,随着研究的推行,或许能找到一条有机光伏领域的出路。 或者,寄希望于系统给个大挂? 许秋还是蛮期待发表一篇CNS后,系统升级会给出什么奖励,开通什么功能,估计会比较强力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