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 (第2/4页)
且以学生的身份在大会上进行汇报,会更多的博得人们的注意。 陶焱还起哄般的吼了一嗓子“好!”,本来他看到这么乌泱泱的一片人,打算签个到就跑路的,可现在听到了许秋的名字,决定留下来听一听。 本科毕业后,两人虽然时有联系,课题组办公室也挨得很近,但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熟络了。 陶焱也想看看许秋现在科研做到了什么程度。 介绍完与会嘉宾,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首先,我们有请开南大学的龚远江教授进行汇报。” “龚远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他的团队在AM、JACS、EE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超过20篇,H因子为35,与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 “龚远江汇报的主题是,全小分子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大家欢迎!” 伴随着掌声,龚远江上台,接替了魏兴思的位置,开始汇报: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在大会上首个汇报,我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课题组近一年来的一些工作……” 许秋在下面一边听着龚远江的报告,一边盯着自己电脑看。 马上就要轮到自己汇报了,许秋稍微有那么一丢丢的紧张,主要现在还出现了预期外的突发情况,他不仅要面对参会的老师们,还要面对自己的同学们。 不过,紧张归紧张,该做的工作也不能落下。 在龚远江汇报的过程中,许秋同步用电脑记录着对方讲述的内容。 龚远江一听就是经常做学术汇报的老手,语言节奏把控的非常好,之前选择把他安排在第一个出场,也是为了开个好头。 现在他们算是转型成功,搭上了ITIC系列非富勒烯这条顺风车,成果斐然。 龚远江一共汇报了五个工作,两篇AM,一篇AEM,一篇JMCA和一篇ACSAMI,是一个系列的工作,基于小分子给体材料的改性。 改性的方法和许秋优化ITIC系列受体材料时有点类似。 最开始开发一种材料作为基准,然后通过制备器件、实验表征时得到的反馈,对分子结构进行不断的微调。 每调整一次,就发表一篇文章。 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大,就是大文章,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小,就是小文章。 这也是应用型研究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不断的试错。 排除开挂的因素,大佬和普通研究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大佬试错的时候成功率会更高一些。 也因此他们拿到的资源会更多一些,这样最终出成果的期望值最高。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龚远江顺利的完成了首场汇报,在回答了台下听众的几个问题后,魏兴思无缝衔接,登台继续主持会议: “接下来,有请许秋为大家汇报。” “许秋是我们课题组的直博生,一年级,也是目前组内有机光伏团队的负责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富勒烯受体,在《自然·能源》、《焦耳》、NC、AM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许秋汇报的主题是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展,大家欢迎!” 许秋今天特意穿了正装,在上台前他整了整衣领。 然后,他朝侧后方的课题组成员们看了一眼,学妹回应给他一个满满的笑容,段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当他与魏兴思交错而过时,魏老师也递过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他又往远处看看,陶焱等一众同学也冲他点了点头,大多数人都没有离开。 看到有这么多人在支持他,许秋突然没那么紧张了。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最开始,我们设计了一种名为IDT-ICIN的分子……” “之后,我们将IDT升级为IDTT,扩大了中央D单元的共轭长度,开发了一种名为ITIC的材料……” “现在,基于ITIC的最新衍生物IDIC-4F,也就是刚刚被接收的《自然·能源》工作,器件效率达到13.5%……” “最后,我们把近期的工作总结在了《焦耳》综述上,同时对机光伏领域的未来进行展望……” 许秋按照之前预定的顺序汇报,时间控制的非常好,二十九分钟结束。 当一篇篇的文章如同走马灯似的被展示出来的时候,台下的师生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许秋的同学们,虽然之前都听说许秋以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国奖,但是并不知道其中的评奖过程和细节,只知道最后的结果。 现在这场汇报听下来,他们顿时都明白许秋为什么能力压正统博二、博三的学长学姐们,斩获第一了。 单看这成果数量,估计得是第二名的好几倍吧。 而在场的老师们,尤其是和魏兴思往来不多的老师,他们之前虽然知道魏兴思组里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看到这些文章数量的时候还是被吓了一跳。 仅仅一年时间,一个只有不到十人的团队,产出了近三十篇高质量的文章,简直是“高产赛母猪”啊。 而且,关键之处在于,这些文章都和台上的那位相关。 许秋不是文章一作,就是文章二作。 同属学术圈里的人,他们对文章作者排序的意义可是门清。 对于大多数的课题组来说,假如发表了30篇文章,来自组里的5个学生,那么平均分配下来,大致上是每人10篇一二作文章,比较分散。 而假如一个学生把组里全部的30篇文章,都挂上了一作或二作,就说明组里的全部工作,这个学生都是主要参与者。 这是非常夸张的现象,表明这个学生的实际贡献量,大概率已经超过了课题组的导师。 在场的老师们顿时明白,为什么魏兴思要力推许秋了。 如果文章冠名完全是按照贡献来的话,现在许秋的成就,已经在魏兴思之上。 许秋演讲结束后,台下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大约持续了半分钟才停下。 许秋对自己的汇报也很满意,此时的状态很轻松,内心吐槽着:“这是看我只讲了29分半,所以要用掌声强行给凑到30分钟吗?” 掌声停下后,魏兴思起身说道:“对于许秋的汇报,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话音刚落,就有数人举起了手,魏兴思左右看看,最终随意挑选了一位。 被选中的“幸运儿”许秋并不认识,男性,年龄约莫三十岁出头,长相没有什么特点,可能是一名青椒学者,也可能是被课题组派过来参会的博士后。 这位陌生青椒学者先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