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辅助系统_444 叠层效率突破14%!平行时空的魏兴思(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44 叠层效率突破14%!平行时空的魏兴思(二合一大章,求订阅) (第3/3页)

,如果家里有保障,来一线打拼也不错,成了的话,可进可退,就算打拼失败了,也可以选择回家继承家业。

    田晴“三个HOMO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有了初步的进展。

    主要是瑞典冯盛东那边通过TAS等方法,结合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绘制了几张机理示意图,用卡通图的方式展示出不同HOMO能级下,电荷输运过程中,各种复合现象的时间尺度变化。

    许秋还是有些佩服冯盛东的,非常的高产。

    这一年来冯盛东和魏兴思课题组强强联合,一起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估计他助理教授转正是没啥问题了。

    陈婉清现在已经在蓝河那边签订了实习合同,开始一心一意的为蓝河公司服务。

    组会她也是照常参加的,因为蓝河、魏兴思、许秋合伙开公司的缘故,学姐刚好作为中间人,负责传达一些蓝河公司那边的进展。

    这段时间,蓝河主公司主要是在做一代原型机上市前的准备、调试工作。

    光电材料公司那边,也开拓了两个新的客户,虽然暂时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是随着有机光伏领域的热度逐渐提高,未来的前景可期。

    学姐也算是蓝河公司元老级别的员工了,之后转正了估计也能分到一些股份,毕竟,她如果毕业了,就是公司唯二的博士生,地位仅次于魔都交大过去的杨钦。

    至于其他硕士生,虽然到公司的时间的比陈婉清早几个月,但一方面他们都是硕士,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手艺,相当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学姐是自带技术过去的。

    许秋这周没什么可以汇报的,上周去办了个签证,接着就是《自然·能源》的审稿意见回来,一直在改文章,再之后又把年度基金总结写完,还和魏老师、邬胜男讨论了一下杰青基金的撰写。

    日程满满当当,实验进度为零。

    韩嘉莹J4给体材料的AM文章撰写进度大约六成,同时又去合成了一批PTQ1。

    虽然上上周基于PTQ1器件的效率达到了12.8%,但她怀疑上次合成的一批PTQ1材料的分子量不够高,这个效率数据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便用微波反应器再次合成了一遍。

    结果,最后新合成出来的材料,性能还不如上次,最高效率只有12.0%,这让她郁闷不已。

    不过,这也是做实验过程中的常态,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科研过程中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许秋帮她找了找原因,发现第一批的PTQ1虽然rou眼看上去分子量不高,但实际上分子量并不低,数均分子量可以达到20000以上。

    而新合成出来的第二批PTQ2的分子量反而更低一些,数均分子量只有16000左右。

    另外,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批材料中各元素的比例相较于理论比例的偏差更为严重,表明聚合物分子在合成过程中的副反应可能较多。

    至于学妹为什么不先做一遍各种表征,找到原因再去做合成,而是选择看似“拍脑袋做决定”直接去重复实验呢?

    这是因为在实际的科研过程中,虽然有各种表征手段可以辅助,但很多时候还是靠着rou眼观察和经验判断。

    因为每一项表征都是要花费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的,对于一些小课题组,因为经费不足,很多时候选择不做表征,全靠猜,而学妹主要还是时间方面的考虑。

    假如在做合成实验的时候,每做一步反应都去打个核磁,做个红外来一个全套,才继续接下来的实验,那估计想把一个材料合成出来得花一个月的时间。

    因此,为了节省时间,常用的做法都是先做实验后补表征的。

    而且遇到实验失败,大多数情况下,也会选择假装问题不存在,无脑重复一遍之前的实验,而不是急急忙忙的做各项表征找问题。

    类似于电脑重启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电脑问题一样。

    邬胜男上周4TIC的CM文章投出,现在她手里的工作已经清空,开始投入主要的精力放在杰青基金的撰写上,同时辅导两位本科生开展FOIC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测试等实验。

    莫文琳这周叠层器件做的有所提高,效率被她优化到了13.4%,实现了13.5% 12.3%=13.4%。

    组会上,许秋补充了之前关于叠层器件的几个思路,重点提到他经由模拟实验室检验过的一个有效思路。

    那就是在“二终端法”的叠层器件中不使用中间的薄层电极,而是直接用两层几乎透明的传输层取代,这样可以显著减小顶电池器件的光损失,极大的提升顶电池的电流密度。

    基于这种策略,在模拟实验室中的最新结果,效率达到了14.3%!

    许秋突然想到了之前《自然·能源》文章审稿人说的那句话:“有机光伏领域13%的效率不算高,要以15%、18%为目标。”

    现在看看,好像13%的效率确实没什么了不起,15%,甚至18%才应该是之后的目标。

    本来莫文琳之前还规划了第五个、第六个三元体系的,这些体系就算发不了AM级别的文章,也可以发一些二区的小文章。

    但现在看到叠层的好处后,莫文琳果断和许秋申请要暂缓三元器件的工作,表示:“把手头上J2:PCE10:IEICO-4F这个三元体系的工作发表后,就暂时不做三元体系了。”

    另外,莫文琳也很聪明,主动提出“实验她来做,只要许秋吃rou的时候能给她留口汤就成”,许秋自然也没有拒绝。

    莫文琳的想法也很简单,虽然她也不知道许秋是怎么做到研究的领域都能取得突破的,但只要知道许秋能带她飞就足够了,跟着大佬混,喝口汤可能都是AM。

    一方面,我们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人和金坷垃都要大。

    但另一方面,对于普通人来说,人和人的之间的差异其实并不大。

    选择大于努力,跟对了人,找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很多时候胜过待在原地“哼哧哼哧”的努力。

    就比如,许秋其实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魏兴思的。

    可能在某一个平行时空,魏兴思回国N年,结果一直卡在“青千”上不去。

    组里发表的最好文章也就是AM、EES,开头带N的期刊,哪怕是NC都发不了,一年到头,加起来发表五六篇一二区的文章。

    四十三岁,申请杰青基金,没评上;

    四十四岁,申请“长江”,还是没评上;

    四十五岁,再想申请点什么,可惜“杰青”、“长江”的申请限制年龄到了,已经没有机会了。

    总不能去申请院士吧,虽然院士的限制年龄是70岁,但连“杰青”、“长江”都不是,想越级上院士,基本上是不用想了。

    于是,魏兴思刚刚回国想要大干一场的热情逐渐消退,剩下的就是当一条咸鱼,慢慢的养老了,每天办公室喝喝茶,养养鱼,没事出国交流访问一周半个月。

    日子过的就是这般的朴实无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