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30 举国之力推一本期刊(求订阅) (第1/2页)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趁着这次机会,许秋也顺势了解了一下SCI期刊分区的方法。 一直以来,关于SCI期刊分区影响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ThomsonReuters公司制定的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六月底更新;第二种是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一般在每年的十月底更新。 这两种分区方式均基于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但具体的计算方法以及划分依据有所不同。 汤森路透每年会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JCR会对其中收录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统计,最终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 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 即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前25%期刊划分为Q1区,前25%-50%为Q2区,前50%-75%为Q3区,75%之后的为Q4区。 显然,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被均匀分为四个部分,每个分区中期刊的数量都是相等的。 中科院分区参照了JCR分区,将JCR中统计到的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天文、工程技术、医学、环境科学、农林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13大类。 然后,再将13大类期刊各自分为4个等级,即4个区。 中科院分区的标准写法是阿拉伯数字的1、2、3、4区,但有时候也会被写作汉字的一、二、三、四区。 中科院分区设计思路始于2000年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科研工作者评判一个期刊的好坏,几乎只看影响因子,觉得影响因子高就厉害。 这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因为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不同学科的差异。 比如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影响因子普遍偏低,化学、工程技术这些偏应用的影响因子普遍偏高。 分区的目的,就是让同一领域期刊进行内部PK。 比如化学类的期刊和化学类的比较,物理、数学类的期刊和物理、数学类的比较,然后决出一个高下来。 至于具体怎么划分,官方的表述是: 中科院分区表选择学术影响力作为划分方式,把每个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学术影响力,即3年平均影响因子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划分为4个区,使得“每个分区期刊影响力总和相同”。 由于学科内期刊的3年IF的“偏态分布”,这使得“1区期刊数量极少”。 为了保证期刊1区期刊数量,1区期刊取整个学科期刊数量总数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为1区期刊。 2、3、4区期刊使用3年平均IF总和相同的方式划分。 具体方法如下: 1、把每一个学科的期刊集合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计算,均基于此顺序。 2、前5%期刊为1区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计算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然后求总和的1/3,即S/3,剩下3个区的每区的期刊影响力累积和各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区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从第1本期刊往后计数,如果它们的3年平均IF的总和S2等于上个步骤计算出的总和S/3,那么这些期刊就是2区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划分出3区期刊,剩下所有期刊为4区期刊,即S2=S3=S4=S/3。 官方的表述比较复杂,许秋直接找到了具体的统计数据: 13个大类中,工程技术类期刊总数有1860本,其中一区期刊数量为117本,二区期刊数量为270本,一二区期刊合计数量为387本,一区期刊数量占比为6.29%,二区期刊数量占比为14.52%,一二区期刊合计占比为20.81%。 化学类期刊的这几项数值分别为:总357本,一区25本,二区54本,一二区合计79本,一区比例7.00%,二区比例15.13%,一二区合计比例22.13%。 许秋又浏览了一下其他大类的数据,大类与大类之间的具体比例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差别并不明显。 大体上,各大类中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为该类1区、6%-20%的期刊为该类2区、21%-50%的期刊为该类3区,其余的期刊为该类4区。 可以近似这样理解,发表在一区期刊上文章的平均水平,在同领域中就是前5%,超过了95%的同领域其他文章,发表在二区期刊上的文章,平均水平在同领域中是前20%,以此类推…… 中科院的这种分区方式,导致中科院分区中1区和2区的杂志非常少,而汤森路透分区Q1的期刊数量远远多于中科院1区杂志。 因此,会出现有的人发表的文章按汤森路透JCR期刊分区标准算一区,而按中科院分区算二区甚至三区的情况。 不过,这种分区方式非常符合种花家的国情,可以更好的激励科研人员搞科研、发文章的热情。 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某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发布后不久,就引发了科研人员的热议。 大部分都是吐槽的,有人还做了一系列表情包: 熊猫人甲:“你今年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