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76 意料之中的好消息(求订阅) (第2/2页)
一的话,许秋应该排在前面的,但他也不可能让学妹白白干活,自己把所有的文章都占了,而这篇ACSAMI文章的排序才算是正常情况。 韩嘉莹和陈婉清各自完善着合成路线,并为明天去张疆合成做准备工作,包括用CHEMDRAW软件绘制ACS标准下的分子结构、合成路线,计算各原料的相对分子质量,换算投料比例,联系深城光电公司,购买单体原料等等。 吴菲菲和孙沃进入里间实验室,开始制备二维钙钛矿电池器件,继续优化实验条件。 邬胜男端坐在电脑前,双手放在键盘上,直视着电脑屏幕,盲打码字,开始了综述写作,她的综述计划书目标期刊是AFM,AM的子刊,影响因子10 的一区期刊。 段云也进入了实验室,基于他在组会上汇报的想法,制备着新的热电器件。 只有田晴似乎还没有进入工作状态,她捧着数位板,写写画画,似乎在记录着五一小长假旅行时的点点滴滴。 …… 第二天,周四,假期正式结束,学校的校车正常开放。 陈婉清、韩嘉莹带着邬胜男前往张疆,主要是带着新来的博后熟悉一下张疆的实验室位置,以及药品、实验耗材的领用方法。 而邯丹实验室里少了三个人,瞬间变的空旷了不少。 之后的几天,众人有条不紊的工作着。 很快来到了周日。 因为五一小长假的缘故,这周的周六是照常上班的,许秋连续肝了三天的文章,终于把ACSAMI的文章写完。 许秋现在写文章、改文章经验已经接近20篇了,已经是一个“SCI论文写作熟手”了,到了他这个程度,就连魏老师都已经挑不出太多的毛病,文章改起来的速度飞快。 晚上,文章顺利投出,同时许秋还得到一个好消息,他的NC和EES两篇文章都已经送审了。 期刊投稿后,通常在投稿后台是可以看到实时的稿件处理情况,有些描述的比较具体,有些则比较模糊。 虽说是好消息,但也是在许秋意料之中的,毕竟这两个工作在整个有机光伏领域中确实是拔尖的。 编辑搞科研的能力或许不强,但鉴别一个工作好坏的能力通常还是非常强的,不然也当不了NC、EES这样顶刊的编辑。 另一方面,也和魏老师的投稿风格有关,虽然他在平常工作中喊口号喊的很激进,有6%的效率就叫嚣着冲刺8%,但在投稿时却偏向于保守,一般文章投出去,心里大致就有六七成的把握了,这也导致之前吴菲菲的第一篇CM文章,就投低了,把本来能上AM或者JACS的文章投到CM去了。 虽然很多期刊的拒稿率会达到80%甚至更高,就比如JMCA期刊,直接把“请注意,JMCA的拒稿率目前约为提交稿件的80%”这句话写到了审稿须知里面。 但其实很多都是倒在了编辑审稿的第一步,直接被编辑拒稿,因为有些人会抱着随便投投的想法,或是投稿风格比较激进,哪怕工作质量一般,也想冲冲顶刊。 就比如,不少乱七八糟的稿件都会朝,许秋之前逛论坛的时候看到过: “前段时间在家做饭做烦了,写了篇,投到了Nature,返稿意见大修,让补充分析实验,我就又增加了一些对比试验,包括钠盐催化剂、不饱和脂肪酸浸润,还有无氧下的实验,返修后被直接接收。 个人感觉,投稿不是很难,关键是要多做实验、多深入分析、听听家人的意见吧。 不说了,我要去做红烧rou了,祝各位朋友论文得中,改天请我吃rou!” 再比如: “上午导师通知我准备再延期一年,心情非常差,晚上喝了一瓶江大白,重温了一遍林正嘤的僵尸片。 突然脑中文思如泉涌,连忙拿出笔和演草纸。想着那就破罐子破摔了,索性睡前把我这篇一时兴起所写的投到了Nature上。 结果刚刷了十分钟微博就收到了编辑的直接录用通知,说我的研究内容很好,填补了国际空白……承诺下一期就能刊出。 第二天给我导师看了一眼文章,获得了表扬,说我写的不错,让我投试试,有很大机会能中。 还跟我说不要在意这点蝇头小利,说国内现在破除‘唯SCI至上’,未来国内期刊一定会崭露头角的。 我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就给编辑发了一封退稿信,现在还没有收到他的回复,他是不是给我拉黑了……” PS:震惊!今天是作者君的生日,居然没有请假,也没有断更,这番诚意满满,是不是值得投一张月票十张推荐票之类的鼓励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