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风起代北(二) (第2/2页)
汉匈之间第一次交锋无疾而终。 “马邑之谋”虽未成功,却也单方面宣告汉朝结束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和亲”政策,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这不是此处重点,重点是拓跋珪通过此事猜到了独孤部的主力所在。 “停止前进,大军回师,召回斥候!”拓跋珪高举手臂,沉声下达命令。 身侧众将闻言,皆是不明所以,王建以为拓跋珪是要撤军,连忙上前劝阻:“大王,臣以为此时回师不妥,我军尚未遇见敌人便撤军,恐会让人耻笑”。 拓跋珪眼神一凛,这种名为代王实为部落盟主的日子他算是受够了,他要的是一言九鼎,可不是虚心纳谏,当即冷冷道:“本王何时说过撤军” 王建顿时噤若寒蝉。 其余将校听闻此言也不敢妄加议论,只好传令下去。 拓跋珪见诸将遵令,方才冷冷解释:“敌军主力就在我军身后,若再耽搁,孤与诸位俱为阶下之囚!” 众将闻言更加不敢怠慢,约一炷香时间,大军掉头,原路返回。 夜色深沉,一片寂静,月牙清辉笼罩营寨内外,映衬着远处高耸的山峦,恍若仙境,美轮美奂。 拓跋珪升帐,指着案上简易舆图,为众将分析:“独孤部避走善无,想来是引诱我军南下武周塞,而我军斥候未在平城一带发现敌踪,两相结合,独孤部主力所在呼之欲出”。 “雁门水”叔孙建、长孙肥二人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 “不错,正是雁门水,此水与水相连,独孤部不走平城,必走此路”拓跋珪拳头重重砸在案几上。 “请大王下令!” 拓跋珪目光中充满自信:“既已知晓敌军所在,此处隘口便不用守,孤要尽起三万大军,逆击刘眷”。 …… 话说,独孤部统驭雁代之地八年,自是威望过人,刘眷沿桑干川一路聚拢部众,得两万骑,绕过山地匆匆向东而来。 两日后,双方斥候于高柳一带不期而遇。 一场决定新生帝国命运的战争拉开帷幕。 面对代国的三万大军,刘眷毫不露怯,二十年前,他就已经追随昭成征战沙场,而那时候拓跋珪还没有出生。 当年秦军二十万他尚敢迎战,更何况是眼前这三万骑。 军事上,刘眷自是不惧拓跋珪;其所虑者,为大义。 代军三万,独孤部两万,五万大军于代北原野对峙。 大战一触即发,方圆数里的战场一片静谧,唯有猎猎呼啸的风声、将士粗喘、战马响鼻声传入耳边。 拓跋珪目光沉稳眺望独孤部军阵,但见其军阵列严整,气势汹涌,不禁重视几分。 独孤部在刘库仁时东征西讨,士卒大都接受过血与火的洗礼,其精锐部众更是击败过慕容垂偏师,气势上自然不是拓跋珪强征的牧民可以相比。 而其着甲率又远高于代军,虽然拓跋珪占据兵力优势,但此刻他却是占据下风的一方。 再看大纛之下,一名魁梧男子身披重甲策马巡视战阵,此人极目扫来,拓跋珪心中愈加凛然。 “刘眷排兵布阵颇有章法,尔等切不可等闲视之”拓跋珪沉声道。 身侧王建、全旭等人俱是面色凝重,点头称是。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虽然诸将不懂《孙子兵法》,但敌阵传来的丝丝压迫感,不由的令他们屏住呼吸,全神贯注。 拓跋珪知道,面前将是一场恶战,这场战役注定血流成河,但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箭囊中抽出鸣镝,拓跋珪挽弓搭箭,一气呵成! 代军必须主动发起进攻,因为代地属于独孤部,若两军再对峙下去,刘眷一方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届时,拓跋珪面对的将不再是两万骑,而是数万骑。 既然退无可退! 那便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