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章 过关 (第1/2页)
也许用不了两年,流寇就会为官军所灭! 若是没有清军入塞,内忧外患,流寇的确可以剿灭。 可是,这天下之事,又岂能事事如意,不然也就不会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吴三桂“冲冠一怒”,被多尔衮摘了桃子。 王泰暗暗叹息。如今是孙传庭的高光时刻,志得意满之时,又岂会在乎旁人的杞人忧天。 “大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我大明的症结,在于天灾人祸下的内忧外患。要想剿灭流贼,击退鞑靼,沉疴得用猛药,否则江山不保不说,还可能失去我汉家衣裳。” “你倒是说说,何为猛药” 孙传庭的脸上,有了一丝戏谑的成分。 “大人,小人刚才已经说过,无论是因粮还是清屯,都是猛药。足食才可以安民保兵,但仅仅陕西一地万万不行,大明十三省,须均行此策,还要解决土地兼并,银钱紧缩。今日百姓尚知为国讨贼,却已是怨声载道。再行加饷,只恐百姓不堪重负,自己作贼?” 孙传庭抬起头来,看着王泰,直到王泰隐隐不安时,这才收回了目光。 “王泰,你所做的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猛然,孙传庭的脸色一板,他看着王泰,神态严肃。 “大人,可否借纸笔一用” 王泰恭恭敬敬,孙传庭不由得一怔,一个乡间莽夫,他要纸笔作甚 王泰上前,沉思片刻,挥笔写了起来。 “大人,小人一片赤诚之心,都在这纸上,大人不妨一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传庭拿起纸张看完,赞许地点了点头。 以诗明志,对读书人出身的孙传庭来说,对王泰的好感莫名地进了一层。 能做出此诗,足可见其人骨节,而后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更是直抒其胸,足见其志。 “王泰,你读过书吗?” “回大人,四书五经都读过,不过小人更喜好舞枪弄棒,是以从未考过功名。” 孙传庭微微点了点头,温声道: “王泰,“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此句出于何处” 王泰额头冒汗,脑子急速转了一下,很快有了答案。 “回大人,这讲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看来,大人也知道,我朝流寇作乱,内耗不断,便宜的却是关外的东虏。不知小人所解,可合大人之意。” 孙传庭先是一怔,接着一叹,随即哈哈大笑了起来。 “王泰,这么说来,你勾结流寇,都是捕风捉影了。” 王泰心里一稳。看来这位抚台大人,意思已经松动了。 “回大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流寇之所以称为流寇,在于其无一丝一毫之民政生产之措,只知劫掠助饷,所到之处杀戮不断,平城夷镇,裹挟百姓,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试问此等作为,王泰能心甘情愿为其驱使吗?” 王泰说完,恭恭敬敬退到一旁。孙传庭拍了一下桌子,又是大笑了起来。 “只有破坏,没有建设。王泰,你这一句,倒是颇为贴切,贴切的很啊!” 孙传庭抬起头来,看着王泰,眉头又是微微一皱。 “王泰,那你可知道,本官说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却是为何不能解决” “大人,流寇猖獗,都是我大明子民吃不饱饭,只要有饭吃,谁会去做贼” 孙传庭看了王泰片刻,这才轻轻点了点头。 “王泰,你通实务,知行合一,志向远大,本官相信你是清白的。日后还要记得为国为民,不可负了天下百姓。” 王泰赶紧道:“多谢大人教诲。地方上流寇猖獗,小人想铸造火器,还请大人周全。” “王泰,咸阳地面上,乡绅屡遭劫掠,剿灭流贼,刻不容缓。本官还有公务,你下去吧。” 孙传庭不置可否,拿起笔,重新在纸上写了起来。 王泰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退出了房屋。 屋外的孙枝秀和王二早已经是急不可耐,看到王泰出来,身旁竟然没有卫士跟随,都是有些惊讶。 “王泰,大人没有说什么” “大人只是让我出去。我提了铸造火器的事情,大人并没有说话。” “这么说,你已经脱离牢笼了。” 孙枝秀长出了一口气。看来,王泰已经安全了。 果然,屋里面传出孙传庭的话来。 “孙副将,你带王泰下去安顿,让下面的人不要为难他。明天,就让他回咸阳县去吧。” “谨遵大人军令!” 孙枝秀满面大汗,赶紧拉着王泰退下。 “多谢大人!” 王泰还想告诉孙枝秀铸造火器的事情,孙枝秀“嘘”了一声,拉着他匆匆离开了巡抚衙门。 “孙兄,抚台大人也不升堂审案,这事就这么解决了” “抚台大人办事,还用得着你来教!” 孙枝秀一脸劫后余生的轻松,想起这几个时辰发生的事情,不由得暗自后怕。 “抚台大人杀伐果断,今日能对你网开一面,你就回去烧高香吧!我猜他是起了爱才之心,见你练兵垦荒不错,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