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2章 熟悉的节奏又来了 (第1/2页)
家家户户摘番椒。 红彤彤的番椒从秧苗上摘下来,然后全部晒在打麦场上。 番椒要晒干才会收。 村中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打麦场,俗称私场,专门用于夏收、秋收放置小麦谷物等农作物的地方。 打麦场大多建在荒滩,而且地势稍高,这也是为了防止暴雨发洪水,把打麦场上的粮食冲走。 此刻打麦场如同少女羞红的脸庞,和族人脸上的笑容相映成趣。 在他们眼里,这些番椒就是白花花的银子。 孟青云给的价格真高。 回家就为收购番椒,自己家的番椒全部雇人采摘,现在都晒晾在打麦场上,孟青云觉得闲暇无事,便让匠人按自己的要求做了个算盘。 这是大宇朝第一个算盘。 有了这工具,就可以完全淘汰算筹了。 但孟青云记不全那些口诀,没有口诀,算盘就是个玩具。 孟青云只能一一去推演,慢慢补充完善口诀。 推演了几天,珠算加减乘除口诀表完善。 孟青云噼里啪啦打了一遍,发现口诀正确无误,心中暗自喝彩。 我真是个天才! 估计回府学把珠算教给学生,又能引起轰动。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孟青云索性去三味书屋教学。 他不会去班门弄斧,只给大班学生教珠算。 这是新事物,自然吸引大家的眼球。 孩子们更是新奇,兴趣盎然,几天就将算盘用顺手,珠算也学的有模有样。 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快。 杜茂才的兴趣不在算盘上,他好奇的是孟青云印刷的工具书。 他拿过一本《四书五经精解精析》道:“青云,书中的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 书有问题吗? 孟青云拿过书才发现问题所在,他的笔记中加了逗号和句号。 当初为了断句方便,孟青云在写笔记时,不自觉在句子间加了标点符号,谁知工人居然原模原样雕版,然后印刷出来。 这东西在他看起来很正常,所以熟视无睹,可对于杜茂才来说,足以惊掉大牙。 “这小蝌蚪一样的东西,居然有断句效果?青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我用不着想,随手就写上了。 这是标点符号,还有好多呢。 估计这样说出来,孟青云就成为杜先生眼中的怪物。 还是先瞒着他吧。 “先生,弟子为了断句,胡乱涂鸦,感觉还不错,就用上了。之所以雕版时没有去掉,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好断句。” 这谎圆的严密。 杜茂才闻言满脸喜色道:“这个办法好,以后教学中,我也让孩子们把这个符号用在文章中。” 哇! 杜先生要成为大宇朝推广标点符号第一人了。 可喜可贺! 慢着! 孟青云刚要支持,突然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孟氏孩子习惯用标点符号,在科考的文章中自然会出现,不用说,这些试卷肯定会判为作弊。 因为其他人不知道这些符号,谁用谁就有做记号的嫌疑。 你和阅卷官有猫腻? 考官肯定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原则判作弊。 “先生不可!我们只能把它当作学习时断句的符号,千万不能在文章中用,这个符号如果出现在科考卷中,有作弊嫌疑!” 孟青云把后果分细清楚,杜茂才立刻出了一身冷汗。 科考作弊可是了不得的事,取消科考资格是小事,坐牢都有可能。 这事还得告诉孩子们,让他们一定注意,尤其他儿子也在大班。 有没有推广标点符号的机会? 还是算了吧! 这梦咱就不做了,自己哪有那么大能耐。 这几天是孟青云来到这个世上最轻松的日子,他便在家里多呆了几天。 反正后年才是乡试年,他也没有多少紧迫感,多陪陪家人也好。 一晃就是十几天。 孟青云将干番椒收了,将种子收集,存放在起来,干番椒装袋存放,准备分批次运到县城和府城。 好些猪也能出栏了,猪rou也要送到孟氏菜馆和孟氏酒楼,孟青云要用辣椒和猪rou做出主打菜。 送货当然由顺风物流负责,王永胜有活干了。 种了辣椒的族人欢天喜地。 他们核算后发现,种番椒的收入是种麦子的三到四倍,所以纷纷跑来询问明年番椒如何种植。 没有种番椒的族人回过神,也来央求孟青云。 谁都可以种。 多多益善。 几天时间,族人和孟青云签订了种植契约,粗略一合计,足有两千多亩。 当然也有人想自己种,但种子只有孟青云有,再说这东西也只有孟青云收购,私自种植,一旦孟青云不收购,岂不鸡飞蛋打。 辣椒将孟氏酒楼菜肴的味道提高了好几个档次,而他们的猪rou炒菜没有一丝的sao腥味,一时酒楼座无虚席。 这样的生意让那些举棋不定的加盟者鼓足勇气,仅仅五天时间,孟氏酒楼的二十个加盟名额全部用完。 加盟伊始,便顾客盈门,掌柜们喜上眉梢,看来一万两银子的加盟费没有白掏。 接着孟青云在县城和府城各开一个店,名字叫孟氏麻辣香锅。 好吃不贵,小店赚大钱。 当有人前去谈加盟的事宜,孟青云一口回绝,麻辣香锅不开加盟店。 这也是无奈之举,辣椒有限,再开加盟店,料供不上,有可能坏了自己的名声。 来回折腾真把学业耽误了。 孟青云急匆匆到了府学,被晏翰博一阵教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后请假也要有作业。 想想这些日子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