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先机 (第2/2页)
吧?今蜀中仅蒋公琰一人主事,诸多事务繁琐,恐忧劳太过。子瑾以为,何人可佐之?” 咦? 留府署政的人选,为何问及我? 自从建兴五年随征来汉中后,就没有参与过政事的郑璞,不由眸露讶然。 一时之间,竟忘了作答。 而丞相见他愕然不语,也忍不住好笑,谓之,“昔日身为一别督,便胆敢议我大汉军中宿将的郑子瑾,如今迁职后便不敢直言了?” “惭愧。” 回过神来的郑璞,连忙拱手告罪,“璞一时失神了。” 略略作思绪,便说道,“回丞相,璞以为若是幼常兄归去佐之,公琰兄可缓解忧劳矣。” “幼常?” 闻言,丞相目光微凝,悄然闪过一缕欣慰。 容颜神色却是不变,且含着疑惑追问,“仅是幼常吗?子瑾何不多提数人?” “璞尚想提伯松兄。” 郑璞冁然而笑,轻声回道,“只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丞相必不会允之,便仅提及了幼常兄。” “呵~~~” 不由,丞相垂首微摇而笑。 正如郑璞所言,诸葛乔是不能归去蜀地的。 他对诸葛乔管教甚严,且如今其他僚佐的后辈子侄也留在汉中及陇右cao劳,诸葛乔身为丞相之子,岂能不为表率? “伯松便不提了。” 少时,丞相止住笑意,催声道,“然而我有所不明,子瑾为何不提费文伟?文伟任事勤勉且为人谦和,有何不及幼常之处?” “丞相,璞不敢妄议他二人孰胜孰劣。” 郑璞敛容,恭声说道,“提及幼常兄,乃是璞觉得幼常兄昔日乃相府参军,后又曾领军及署汉中民生,乃我大汉寥寥熟谙军事及民生者。若他归去蜀中佐府事,此地诸多琐细之事无需表于书信,他便了然于胸矣。” “嗯.......” 丞相微作鼻音,捋胡陷入沉吟。 少顷,倏然而笑,“罢了,便从子瑾之荐吧。” 就是不等郑璞开口,又凝眸而问,“子瑾以为,若是遣人去南中佐马德信,何人可当之?” 这次,郑璞不假思索,张口即出,“回丞相,璞以为霍绍先可当之。” “哈哈哈~~~~” 亦让丞相畅怀大笑,赞许的点了点头,语气甚为欣慰,“子瑾所言,深得我心也!” 这与权力有关。 当年讨伐南中叛乱时,朝廷为了蓄力北伐,下放了许多权力给予南人豪族, 如今局势慢慢趋向稳定了,有些权柄就应该收回来了。 为了朝廷的稳定。 先前的庲降都督李恢乃南人、而如今的马忠乃巴人,如果现今遣霍弋过去积累威望,日后继马忠之后成为庲降都督,权柄便可以慢慢过渡回来了。 毕竟霍弋是元从系二代,且还是天子刘禅的伴读。 才学不缺,对大汉的忠贞更不匮乏。 笑了好一阵,丞相方敛容,也终于问及了召郑璞前来的目的:参详伐凉州的筹画。 是的,参详。 因为丞相已然有了大致的计划,想让以多谋善断著称的郑璞来拾遗补阙。 在丞相的计划里,陇右与汉中郡将同时出兵。 且汉中之军,并不是佯攻。 而是将由丞相及赵云二人各领两万步骑,分别从陈仓道及褒斜谷进军关中;且魏延部将调往萧关与吴班部合兵,进军安定郡。 如若逆魏以大军来堵,那么就与之对峙。 权当是牵制住逆魏关中的主力,让其不能绕道驰援凉州,为陇西郡狄道李严所督的大军创造机会。 若是逆魏胆敢遣军去驰援凉州,仅以轻兵来守关中,丞相便会李严牵制凉州的兵力,让魏延部督领陇右的各部兵马攻打安定郡,将凉州与关中截断,然后他与赵云先将陈仓城及郿县先打下来! 一旦成功,大汉便不再攻打凉州了。 而是转为以陈仓及郿县为前哨,进军关中、光复旧都! 这便是有萧关在手的优势:想截断关中三辅与凉州的联系,只需攻打安定郡即可。 进退皆自如,占尽战场先机。 自然,逆魏大司马曹真戎马数十载,绝无可能本末倒置的作第二个选择。 是故,丞相思虑最多的是陇西郡那边的调度。 想进军凉州,就必须将金城郡与西平郡先攻下,而想占据金城与西平郡,险隘四望峡便无法避开。 丞相乃是打算让李严督领本部,以及驻扎在大夏县的高翔部强攻! 而吴懿部则是调往平襄城,接替转去萧关的魏延部戍守,避免逆魏“围魏救赵”,从金城郡榆中县与武威郡出兵扰陇右,逼迫大汉退兵。 至于姜维部,则是从河首之地的河关县,取道积石峡攻打西平郡。 西平郡乃是湟水河谷,历来是诸种羌部落的栖息地。 而姜维本部以羌胡为主,又刚刚出边千里攻灭参狼种羌与化外钟存种羌、威慑化外白马种羌臣服,名声之盛一如旧日的马超。 以他领军进攻西平郡,或可收奇效。 哪怕是受限于兵力不足,无法建功,亦然算是为李严的主力牵制了逆魏的兵力。 征北将军马岱部,则是最艰辛的。 他将率领本部西凉铁骑与西海的烧当种羌羌王芒中,沿着丝绸之路的西线穿行大通-达坂山脉,再从祁连山脉东段的冷龙岭进攻张掖郡。 不求他能攻城略地,抑或者斩杀逆魏多少。 只要他能克服沿途的行军艰难,顺利抵达张掖郡耀武扬威一番,引发河西四郡士庶恐慌即可。 因为此举,丞相乃是针对逆魏“边人治边”的弊端! 豪右者,家大于国! 形成割据的豪右,为私利可弃国! 当马岱出现在张掖郡,那些割据的豪右必然会将遣来金城、西平二郡的兵马召回去,守备自己的地盘。 不管逆魏督将夏侯儒与郭淮何如阻拦。 亦不管马岱于烧当种羌是否有能力,攻下他们的老巢。 在他们心中,关乎自身利益时,哪怕有一丝风险都不会愿意承担的。 而且,都已经形成割据了,也不会情愿为逆魏战死太多兵马的。 只要有合适的时机,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他们为什么不撤兵归去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