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7章:知行要合一 (第2/2页)
知道的七七八八了。 此事的确干系重大! 翌日。 官僚按时到了天宁宫外。 皇帝宣见,诸臣鱼贯而入。 天宁殿正殿里,如举宴会似的,两边布置了长案、座椅,案上放着写有名字的木牌。 诸臣进殿,循礼,欲行跪拜大礼。 皇帝高座龙椅,说道:“诸卿免礼。” 诸臣躬身行礼,口称:“谢陛下。” 在朝上,跪礼还没有废除,但是,实际上,君臣之间,逐渐的形成了默契,跪拜之礼,一般已经不行了。 刘玄道: 诸臣又躬身谢恩,按名索骥,坐在了属于自己的位子上,各个正襟危坐,并不敢放肆。 殿门在吱呀呀声中关闭。 刘玄道:“《均衡贫富疏》昨天已经发送给诸位,诸位想必都看了。这份奏疏上所说的事情,是极为重大的!是关乎君、臣、民——所有人的长远利益的!……” 这一场御前重臣会议,直开到了天色暗将下来。 ·均衡贫富,不是说要不准有贫富之别! ·而是要把贫富的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 ·这个程度,不能过大! ·不能搞到“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那样! ·那样的话,就会天下大乱了! ·天下大乱,是对谁都没有好处的! ·过去为什么会天下大乱,朝代更迭不休?朕看根本原因,就是这个贫富差距没有控制好! ·差距太悬殊了! ·差距到底层大量百姓都难以活下去了,典妻卖子、弃老溺婴,甚至易子而食,这是人间悲剧啊! ·要是你们过这样的生活,你们要不要反? ·你们自己扪心自问,心里要有点数,朕不知道,也不想猜你们的想法! ·朕只晓得,如果朕过那样的生活:横竖都是死。那是一定会反的! ·那样的生活里,就不要和我讲什么大道理的废话了! ·肚子饿的要死,老的小的都难养活,你还和我讲什么礼节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说的。 ·我儒道亚圣,孟夫子也说过:“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要让百姓守礼守节,是有前提基础的!这个前提基础,就是要让百姓“仓廪实、衣食足”,足以养父母妻子儿女。即便遇到灾荒凶年,也有积蓄,足够撑过去! ·孔曰成仁。什么是仁?让老百姓有吃有穿,上能养老下能养小,这就是仁。 ·没有这个前提基础,你自己吃的满嘴油光,却去和生活潦倒的他们去讲礼仪,讲的通吗?朕看是讲不通的! ·要是讲的通的话,历来哪有那么多的造反?各个宁可饿死也要守节,天下岂不就太平无事了?哪会有那么多的朝代更迭呢? ·问题是讲不通! ·几千年来的践行,都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那个前提基础,讲礼仪,那就是空谈,就是镜中月、水中花。仁义道德啊,听起来好听,但是没有用。镜子里的月亮、水里的鲜花,看起来挺美,其实是梦幻一场,虚假的。 ·这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大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就发现了,就说出来了。我想诸位对这个道理也是知道的。天下的士林读书人,管子可能没读过,但是孟子肯定是读过的,道理也是懂的。以前的朝代的君臣士子也是懂这个道理的。 ·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弄得贫富相差悬殊,百姓不得不犯法以求生呢? ·朕想,主要是两个原因。 ·其一,是利欲熏心,虽然懂得道理,但是贪财图利之心太重,心窍被这个利欲之念蒙蔽了,利令智昏啊! ·其二,虽然没有利欲熏心、利令智昏,但是,只是知道这个道理,他并不去做,不去实行。民间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就是这种人。 ·这种人,“止于知,而绝乎行”,知行断开了、分开了,这是不对的,应该要知行合一! ·不仅要知道这个道理,更重要的,还要去践行这个道理! ·光知道,不践行,那就于国于民都没有什么建树。贫富悬殊依旧,饿极造反依旧,天下大乱依旧,改朝换代依旧,有什么建树呢? ·那么,为什么不去做,不去实行呢? ·因为空谈大道理容易,真做起来难啊! ·要均衡贫富,那就是要“朱门”自己割自己的rou了! ·佛经里说佛祖割rou喂鹰,然而“朱门”里有几个佛祖,敢向自己下刀子呢? ·没有几个! ·大多数都怕痛,下不去手! ·这叫什么呢? ·这叫虽然明白道理——可以称得上一个“智”字。但是,怯弱,没有勇气,是个懦夫。 ·士林之中,有种恶习,喜欢嘲讽武夫有勇无谋。有勇气而没脑子,当然是不行的。但是,光有脑子,没有践履的勇气,也是不行的。你光知道怎么做蛋炒饭,材料都摆在你面前,可是,你不去做,这些材料会自己动起来,变成一碗蛋炒饭吗?并不会的! ·有勇气没脑子,那是莽夫!有脑子没勇气,那是懦夫!莽夫和懦夫有什么区别呢?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办不成事! ·这个“智”,实际上也只是“小智”,“小智者”怕眼前的一点痛,于是就束手不去做了。 ·眼前的一点小痛不敢承担,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小痛就会积累成大痛!小痛不过是割一块rou,大痛那可就是轻则破门抢钱粮,重则家破人亡了! ·从长远来看,忍小痛而存长利,才是具有大智慧。避眼前的小痛,而终致家破人亡的下场,只是“小智”,鼠目寸光!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