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章:隔着河互骂 (第1/1页)
…… 刘玄看他们互相的怼了起来,左手扶额,哎呦两声,说是头疼,挥了挥手,把他们都赶走了,“都退下吧,吵得朕头疼。要吵到别处吵去,有了结果再来禀报。” 争论双方,都停住了。 高洁、曹琳等人遵旨,行礼退出。 李仁修、钱本等人不想就此作罢。 往炎帝瞧去。 曹少钦扶着刘玄起身,不搭理他们,斥责御前听用的太监:“都像木头似的杵着干什么,还不快去传御医来?”一个小太监被吓的屁滚尿流般的跑了出去! 曹少钦:“陛下,奴婢扶您到后殿躺着歇息吧?” 刘玄扶着额头,哎呦哎呦的呻吟着,“嗯”了一声。 ——这毫不掩饰的拙劣的演技! 李仁修看得暗怒! 心底哼了一声!拱拱手,转身就走! 刘玄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左手放了下来,脸上在笑,嘴里还在“哎呦哎呦”的叫。 李仁修与钱本找去内阁。 高洁与曹琳接住。 又争论了一会儿。 也没什么结果。 高洁、曹琳借口内阁事务繁忙,没时间浪费了,要争等有功夫再说,下达“逐客令”! 李仁修与钱本,含着气愤,回了驿馆。 两人房中商议。 李仁修阴沉着脸。 钱本在旁进言:“六爷,看这样子,炎国分明就是不想借粮啊!以下官看,既然好言相说不成,不如……” 听他一说,李仁修的脸色更阴沉了! 出使炎国借粮。 本来诸皇子,一个也不愿来。 结果,李仁修脑袋一热,跳出来扛担子了。 他一跳出来,别个皇子就大大的松了口气。 出使的人有了。 那么,接下去的问题就是:具体怎么借粮呢? 这也是一门功课! 朝堂之上,继续廷议。 刚才沉默寡言的皇子们,这时却踊跃积极,争着发言出主意了。 太子李仁元仁厚,主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 四皇子李仁予,就与之唱反调,把李仁元嘲讽了一番,说他异想天开。主张派兵压境,威逼利诱! 李仁元虽然仁厚,但也是有脾气的呀!一本正经的与之争论:你这样做,定然令炎国不满,甚至生出恨意!他们本来愿意借,这样恐吓,也不愿意借了! 李仁予不以为然。 不派兵威吓,靠嘴皮子,就能说来一千万石粮?异想天开!只有武力威吓,才能得来粮!因为炎国弱小,又承平数十年,武备松弛,我大军压境,他必恐惧,才会出粮求安。 李仁元不敢苟同! 要是他不怕,还整军对战怎么办?难道要发兵南下,与炎国开战吗?那样的话,岂不正中蛮齐下怀?!我吴国两线开战,还是在大灾之年,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候,这样做,简直就是亡国之举啊! 李仁予嗤之以鼻! 我吴国有战兵百万,而且久经战场!他炎国才多少?有十万吗?听说京畿路也不过三五万而已!我国只要发兵三万,陈列边界,就能令他举国震骇,惶惶不可终日!有这样的威吓,六弟前去借粮,必然旗开得胜,手到擒来! 李仁元:说的这么轻松,你刚才怎么不主动请缨去炎国借粮? 两人争论的时候,依附于两派的官僚,也跟着帮腔。 …… 吴帝看着皇子、官僚们互怼,手扶额头,脑壳疼。 他不是装作脑壳疼。 他是真脑壳疼。 他们争论的热闹,李仁修反倒沉默了,不和他们争论。 // “六爷,看来四爷说的才是对的,”钱本,“这炎国君臣,畏威而不知怀德,我们和他们好言相说,他们竟敢侮辱我国!以下官看,您应写信给徐将军,叫他……” 李仁修:“你先出去,我一个人静静。” 钱本:“六爷!……” 李仁修:“出去!” “是。”钱本只得出去了。 虽然李仁修也有窥伺皇位的野心。但是他在朝堂上的人脉、影响力,完全不能和太子李仁元、四皇子李仁予比。 所以,他只能收敛野心,寄于太子党下。 他是不想借助许将军的力量的。 因为,这违背太子的主张。 如果他这么做了,太子党会怎么看? 到时太子党排挤、四爷党排挤,那在朝堂之上,还怎么立足? “唉!~” 长叹一声! 右手扶住额头! 脑壳疼呐! 他在房中坐了一天。 反复的权衡利弊。 到傍晚的时候,终于有了决断! ——父皇派徐将军领军陈兵桂河,看来并不反对用武力威吓! ——我要是就这样回去,不借用许将军的力量来努力一把,岂不是白来了,也有失父皇的心意? ——与炎国交恶、开战,不可取,但是,适当的恫吓,是可以的呀! ——二哥(太子)的确异想天开了! ——四哥嘛…… ——哼!老谋深算!对来炎国借粮,没有十足把握,所以也不主动请缨! 李仁修写了一封密信,唤来心腹,叫他即可送去给徐将军! 那心腹去了。京城距离桂河有五百多里。他脚力体魄惊人。 这天(七月二十三日)傍晚出发的,翌日(二十四日)半夜,就到了徐将军的军营中! 见着了徐将军,把李仁修的密信送上。 徐将军接过密信,看了。说道:“六皇子的意思,我明白了。你在军中休息一晚,明早再走。” 那心腹点点头。 徐将军挥挥手,吩咐人带他下去安置。 第二天(二十五日),天才蒙蒙亮,那心腹便起身回去。 二十六日上午,回到了京城,向李仁修复了命。 边关急报的消息,比他晚了三个时辰,是下午的时候到的。 二十五日上午。吴军之中,突然走出一队人马,身穿甲胃,不带兵器,到了桥边! 炎军这边见了,即刻出了一队人马,在桥这边挡住,喝令不准过来! 吴军那队人:我们丢了一只狗。有人看见狗过桥,到你们那边去了。我们要去寻找! 炎军那队人:什么狗?没看见!回去!不准过来!过来就当侵犯我国,把你们抓起来! 两队人在桥上对峙起来,互相喝骂、推搡! 人越聚越多! 数十! 上百! 数百! 很快! 炎军在桥这边,就聚集了三百余人! 吴军在桥那边,聚集了三千余人! 双方都默契的没带兵器。 两拨人,隔着河,互相骂! 场面。 额。 陆建义坐镇桥头堡,心惊,急报朝廷。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