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前路漫漫(万字大章) (第2/4页)
并没有张清和所知那般的恶心,但是他心中依旧有着相当复杂的情感。 “星辰天……灵官天……”张清和默默地记下来。 “守庸子又证得了何等道果呢?” 张清和淡淡问道,等待着徐见山回答。 他想起修持《天问卷》的几人,神魂扭曲异化作那般难以理解的畸形,还有楚凤歌与许冬,原型无一不是那尊带着文道辉芒,仿佛居于文脉概念之上的可怖仙神。 祂以蔓延而出的触须搬弄调整着天地之间的真知与人道,仿佛占据着那处的源流。 “自然是取了文昌星君的道果……飞升而去。” 徐见山不知内情,慢慢回应着,这中年夫子几日之间显得愈发消瘦了,一袭逆风吹来,空荡荡的袍服间仿佛裹着一根老竹。 提到“飞升”二字的时候,他看向那仿佛自黄泉之中长出的背阴山,神态复杂。 “文昌……” 张清和那朱赤印记之间微微皱起,先前李少白就与他提过,长安塾里头,守庸子留下的《天问卷》,对标的便是文昌星君的道,那守庸子缘何又创出了那《天尊阐道神明感应篇》来? 纵然他修行到一定地步,按书里头的说法,也见不到那无从理解,涵括整个中天大道至理,占据着大界之中天道源流的所谓“三尊”啊。 “敢问先生,三尊居于何处?” “天都天,传闻之中……除了五帝与有数的几尊星君,连诸位灵官都无从理解与观透,是中天的源流所在。” 徐见山细细回答完张清和的问题,随即反倒又对张清和问将开来了—— “可究竟为什么呢,张少郎,你能告知与我,究竟为什么吗?” ——徐见山饶是如何也想不通,为何他视作文道至圣的那尊人物,真真切切地苟延残喘于这背阴山之中,终日与自家弟子的仙禁为伴。 难不成证得文昌道果的事迹不过是后人文饰?难不成守庸子当年根本没有登仙羽化,而是寿元将尽,利用邪魔之法使得自己苟延残喘下来? 许怀瑾的事他能理解,沉疴暗伤累于自身,终日承受着大道撕裂般的苦痛,即将化道而去。而这种情形,总是使人不甘心的。 生死是人生第一等大事,在这种大事面前,即便一个惯常的“君子”,为了那微薄的希望,突破道德的底线,实则也不足为奇。 徐见山死盯着心湖之中那段诡异隐秘、被勉力镇压的道与理,甚至祈盼它因为自身的猜测有一丝一毫的增长,但是那东西只是不断朝他叫嚣着,咆哮着,带给他晕眩与恶心。 “先生现在不该将注意往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儿上放了,无论如何,山里的东西是该铲掉的。” 张清和自然知晓这并非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小事,但是眼下,他只能这般引导着徐见山。 世上有许多东西就永远只能当成个秘密,并不能掀开的,如果掀开来,只会使人愈发绝望,从而找不着继续面对世界的方法。 况且徐见山心湖之中那段诡秘道理的强度,已然到了徐见山所能承载的极限。再进一步,就要崩溃开来,推动徐见山rou身与神魂相合,开始不可逆的异化,那扭曲混乱,漠视众生的所谓“神性”将在瞬间激起,将人性啃噬得丁点儿不剩,连骨头渣子都没法寻到。 “铲掉……对,是该铲掉,终究是得铲掉的。”徐见山喃喃道。 “然而有了你从小玄天带来的浩然气,仙禁已经稳固无虞,为何不能是先揪出圣……许怀瑾,反倒是如此好高骛远。” 张清和摇了摇头。 “没有人能逼一尊巅峰圣人露头,然而人能四处隐匿,那山却尤为好找。 况且那山总在那里,我不踏实,少白先生也不踏实。” “许圣修为倒退很严重,早已不是巅峰圣人了。” “我想他现在应当又是了。” 徐见山听得有些膈应,一阵沉默,过了好一阵子才问道—— “这是小玄天那边的决定?” 徐见山现今已经默认张清和身后便是一整个小玄天,自张清和入塾的那一刻起,便是李墨乃至于李二埋下的一颗极其重要的暗子。 可现如今,他也自觉与他没有关系了,毕竟大家的目的实则相同,都是对付那山,或者与那山相关的东西。 他看着张清和毫不避讳郭思成,便也以为这是李家委派过来的护道人,缓缓说出一段密辛—— “张少郎可知,长安塾有几尊巅峰圣人?” “三尊巅峰圣人,一方道果巨擘。”张清和缓缓道出世所公认的说法。 一般的近仙世家若是有上一尊巅峰圣人,便已然是当世顶流,道果门阀若是有上三尊,便可称尊一时。 “错了,一尊,除了在中天云游的大圣平子,仅只有一尊,我们这些自诩‘君子’的夫子,千百年来,撒下一个弥天大谎。 看样子你并不清楚。 然而这件事,李家应当已经知晓了,不然暂且不会谋算长安塾的。” 张清和有些诧异,他先前就在思忖,五代“死了”,为何传闻之中的三代、四代并不出面主持大局,纵然是闭死关,但是也得传出些风声来才对,至于剩下的一尊圣人是谁,自然不言而喻——人家刚“死”。 徐见山继续说着—— “自平子与隐太子立仙禁于背阴山,数千年来,那山都没能被铲掉,但是太浩天比之任何人,都想要那座山消失。” 这肃穆夫子的眼中展现出一丝追忆—— “三代圣夫子与四代圣夫子,都是真切的圣者,洞虚寿千,混洞寿三千,圣人近万。然而两位先圣却皆然是在壮年里头,就落下一身道伤。” “那他们是尽皆化道,归于天地了?” 张清和疑惑着问道。 “自三代始,每一代圣夫子,都于大限将至之时,毅然入了背阴山之中,想要清靖那……邪魔。 甚至于三代大限之前只身入得那山中,搅得数年风云翻覆,才归于平静,圣人道域斩灭了背阴方圆的一切邪魔气,久而不散,以至于千年之间,背阴山周无草木,你现今所见的夫子庐所在,便是那时被夷为平地的山麓。 这山,原本可不是这么小的,当年可是一方宛若天柱一般的庞然大物。 先圣在不损毁太浩天与仙禁的基础上施展能为,将背阴山打退在了此处。 有研究颇深的夫子曾说,背阴山已然不在中天之中,而处于天外,山石草木都带有混洞的特性,无从损毁。 自某种意义上来说,先圣入山,每过一株草木,便有一尊混洞向拦,每跨一方石子,便等同于要斩灭一尊大修,先圣斩了千千万万混洞,杀了数之不尽的大修,最终才留在了那山上。 原先这山,看上去与其余的青山群峰并无不同,先圣斩灭了一山花木,又断其脉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