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7章 龙江船厂 (第1/1页)
,史上最稳太子爷 和老朱谈完,恭送老朱离开了承乾宫,沈万三轻舒了一口气。 太难了啊! 此刻沈万三背后都浸透了汗水,主要是方才老朱一直在旁边,他紧张所致。 这和老朱说话,一言一行都要仔细思量,不能被老朱给想歪了! 这就算是以往和人家谈大桩的生意也没这么难过。 索性,这皇上终于是离开了! 不过这等侥幸的心思还没过去多久,沈万三就意识到朱标还在一旁站着呢! 朱标倒是没多说什么。 这沈万三能献一半的家产,这在朱标看来,已经非常好了! 哪怕这笔钱他朱标半毛都捞不着,可是,放在国库里,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而且,沈万三今晚的表现非常好! 完全出乎了朱标的意料,实际上,朱标虽然在一旁仿佛透明人一般,不说话,可是,这老朱和沈万三的谈话,朱标都有仔细在听。 对于南洋的认识,朱标也有了一定新的了解。 毕竟,这个时代的南洋,是何等情况,除非亲自去感受和看过,否则谁也摸不准。 朱标看到老朱走的时候,还是如来的时候一般,面无表情。 可是,他确信,老朱一定心动了! 没人能在这等重利面前把持的住,尤其是作为皇帝的老朱,对此更是有着强烈的渴求。 大明是真穷啊! 现在收税都是实物税,你以为老朱不想换成金银铜钱这等金属来收? 谁都知道这金银铜钱好,可是哪来呢! 原先江南的几座铜矿,都已经开采殆尽,而金银等物,被元廷洗劫了几番之后,大部分都劫掠走了,这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多少金银流通。 迫于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用征收实物税的方式来征收税款。 也就是保存的麻烦了一点,可是好歹还能收上来不是? 这要换成金银等物,就压根别想了! 倘若开辟南洋这条财路,老朱一定不会拒绝,毕竟,老朱手里的货是真多啊! 那些收取的实物都保存在仓库里呢! 这要啥有啥,可以说应有尽有,要是能将这些都变换成钱,只怕是半夜,老朱想起来,都要笑出了声。 送走了沈万三,朱标也是歇息下了! 这明天还有好多事情要忙呢! 老朱是最看不得闲人的,没事都得找事给你做。 而到了约定的日子,朱标和廖永忠一同来到了龙江船厂。 望着眼前的龙江船厂,朱标眼中有些许惊叹之色,如今的龙江船厂,可算是极大。 东西方向,约莫有着四百多米,而南北方向,足足有着一千多米,这占地约莫有着五十万平米的样子。 就这么一块地方,其实原先也是一块荒地。 原先,老朱刚攻下金陵的时候,这里是什么都没有,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也就是在长江边上,又靠近秦淮河,所以,选择了这块地方作为船厂的建址所在。 随后,伴随着战事的持续进行,这老朱的水军一天一天壮大,用的许多战船,就是从这家龙江船厂里面造出来的。 当然,这其中也多亏了陈友谅的资助。 当初,老朱的水军底子可是单薄的很,面对陈友谅的战船,压根没有一战之力。 结果龙湾战役,陈友谅选择了登陆,这就给了老朱机会,直接令陈友谅大败亏输,扔下了一百多条战船仓皇逃命。 也就是有了这一百艘战船的底子,老朱可以令工匠们进行学习和仿造,这水军的实力才慢慢的弥补上来。 以致于最后有了和陈友谅决战的资本。 可以说,这家船厂,为大明开国也是立下了不少功勋的。 而开国之后,老朱又陆续的将其他各地的一些能造船的能工巧匠聚集在这里。 核心就是一点,造海船,承担海上漕运的任务。 原先吧,在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之后,这南北两方的漕运便逐渐兴起,可是,这元末是个什么情况? 混乱到了极点。 这漕运,自然而然的也就没人管了! 这一没人管,这河道就淤塞了泥土,没人清理,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能令漕运的粮船通过了! 再加上,黄河变幻无常,数次改换河道,极大的影响着江淮水系,时不时发次大水,这漕运就更别提了! 而老朱还没开国的时候,就着手准备北伐事宜,这北方数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是一天都耽搁不起,所以,只能选择海运。 当时负责督造海运的是汤和,本来,这一次,是老朱预备着给汤和机会的,毕竟,只要将粮食及时的运输到军中,也算是有功不是? 谁知道,这汤和是真的点背。 这海船走到半路,在海上遇上了风浪,不得以,只能返航。 无奈之下,老朱也只能让汤和去徐达军中做个先锋官,本来是打算让他混一些功劳的,谁知道又被王保保给暗算了! 当时,老朱知道这样的消息估摸着都有些崩了。 咋啥事交给你汤和,你都办不好? 你这样,咱也很难办啊! 想给你加官进爵,那也没办法撒! 朱标走了进去,看到这龙江船厂内还算是比较热闹的,无数的船工们热火朝天的干着。 当然这龙江船厂,目前来看,还有着好大一块地方没用。 毕竟现存的估摸就挺大的了,在扩建一些,反而没有什么用处,徒耗钱财。 朱标和廖永忠并排走着,看着这龙江船厂中的一切,说起来,如今这龙江船厂内,能造的船只类型还真不少。 各式各样的都有。 有四百料战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三板粥、浮桥舟、大黄船、小黄船、安庆式哨船、九江市哨船、快船、蜈蚣船、后湖平船等等,大大小小类型,不一而同。 每一种船只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用处。 朱标也是开了眼界了! 这龙江船厂内的情形比他设想的还要好的许多,难怪前世之时,郑和能够七下西洋,这有着这么好的底子,能有一支远洋航行的舰队并不奇怪。 这堪称是中世纪的造船巅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