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六章 说书人! (第2/2页)
喜欢听“复仇者”的故事…尤其是孤独侠义的悲情复仇者,更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同理心以及共鸣之情。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后世的国人们,在听说隔壁某国,那位文姓总统与其好友的“愿为江水,与君重逢”的故事之时,便忍不住因而心生感慨…并为两者之间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而相比于后世而言,大汉盛行游侠,同时游侠之风也大显于世,再加上公羊学派鼓吹“大复仇主义”思想…因而彼时“复仇”思想浓厚,复仇者的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广为传唱! 古往今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道出了多少仁人志士们的心声与向往,而“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又完美诠释了,多少古之君子们的理想与气节呀! 因此,张然很想看看,在众人得知,当豫让抱定了必死决心,以自身生命为代价发出最后的呐喊之时,介时的情景,又该何等震撼人心? …… 随着豫让复仇的故事,在赵怜人的口中娓娓道…在场的观众们的情绪也忍不住为之跌宕起伏! 彼时,当赵伶人说到…赵襄子又一次抓到了豫让,并向豫让问道:“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而豫让回答说:“...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时候! 在场的众人无不为豫让的气节而感到动容! 更有人忍不住,击节而赞道:“好一个必国士报之!豫让真乃大丈夫是也!” 话音刚落,又一人拍案而起,大声赞叹:“吾尝闻,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豫让此举,实乃古之君子者也!” ...... 在一片叫好声中,赵伶人饱含感情的,继续讲述道:“赵襄子闻听豫让之言,亦喟然叹息而泣声道:“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于是,赵襄子派兵围住了豫让…” “唉…这赵襄子倒是个贤明之人…可惜豫让如此忠臣,岂肯事二主?徒之奈何,徒之奈何呀!” 听闻连赵襄子这个大敌都为豫让的忠义之心而感到动容,因此悲泣时,在场众人不免心有戚戚! 而当众人听到豫让深陷重围,而赵襄子又不愿意再放过豫让了,大家的心也随之紧紧揪在了一起…连呼吸都不由放慢了节奏! 大家都很想知道,豫让面对这必死之局,又该如何抉择? …… 而在吊足了众人的胃口之后,赵伶人这才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缓缓言道:“面对重重围困,豫让心知难逃此劫,因而悲叹道:“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曰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赵襄子听闻此言,大为动容,乃使人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高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拔剑自刎...” 赵伶人话音刚落,现场瞬间便响起阵阵惊呼声: “啊??” “什么?豫让…竟拔剑自刎了?” “何以至此,何以至此呀?” …… “唉!士为知己者死!”赵伶人说道这里,也忍不住仰天长叹道:“豫让之决绝,实在让人措不及防,更忍不住扼腕叹息呀! 据说,豫让身死的那一天,整个赵国的侠士,都为他悲泣!” 在场众人听闻此言,不禁一阵默然…一时间,大堂内只剩下“咕咚”“咕咚”的饮酒声,以及此起彼伏的低叹声了! …… 也不知过了多久,人群中忽然有人长身而起,一口饮尽酒盏中的蒸酒,感慨道:“智伯得豫让,虽死,亦足以慰平生!” 话音刚落,又有人接口道:“唉!智伯虽非明主,但却以国士而待豫让...如此知遇之恩,于豫让而言,又岂能等闲而视之? 以我愚见,豫让此举虽非智者虑,但其忠义之心,却也足以让人心生敬佩!” 随后,又有人感叹道:“尝闻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初时不明其理,今日听闻豫让之事,不禁恍然… 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才驱使着燕赵之地的豪杰们,不畏生死,前赴后继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