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卷 第九十二章 东门之围 (第2/2页)
虽然仍在阵前翻搅着风云,但郑军已无再往前继续厮杀的力量。 叔段看准了这个时机,发出号令,两翼包抄,势要吃掉郑国这支孤军。 联军将士听从号令,开始从两侧往中间挤压,逐渐对郑军形成鲸吞之势。 宋、陈、蔡三军主将大喜,再次主张起奋战来。 此时,郑军兵马开始往城中撤退。 城楼上箭雨再次落下,掩护着城外的军队回撤城中。 箭矢若飞瀑流湍,势如破竹,死死地将联军拦在城外。 郑军的小队伍在联军追击之下,艰难地退回了城中,伤亡着实不小。 主将公孙子都也受了些轻伤。 而联军那里,在郑军退回城中之后,又一次对城门发起了进攻。 宋、陈、蔡三军将领吵嚷着要一举攻入东门,直取郑国宫城。 然而,就在此时,叔段却传下命令:鸣金收兵。 另外三国的主将不解其故,纷纷指着叔段说他不懂兵法,叔段却根本不惜得搭理他们,径直回了行辕。 剩下的那三人虽然心有怨言,但无权干涉,只好各自指挥军队回营待命。 ...... 傍晚,幕府议事。 白天在叔段面前糟了轻慢的宋、陈、蔡三军将领愤愤不平,此时已商量好了要给叔段一点教训看看。 众将集合,会议开始。 作为联军主帅,叔段端坐当中,率先开口道:“今日之战,各位辛苦了。” 他这句话说得十分客气,却不料那三个将领并不买账。 陈国主将率先开口道:“今日我军本可以乘胜破城,不知姬将军为何却要退兵?可是对故国仍有怀有旧情?” 叔段闻言,不屑地瞥了他一眼,说道:“本将有掌军之权,进退之命,自当由我指派,你可是有什么不满?” 话音才落,那陈国主将便应道:“自然是不满。不止我不满,我相信没有谁满意你的指挥。” 叔段环顾了一下帐中将领,果见他们都是面有怨色,心中一时不快,冷哼一声说道:“既然你们都不服气,那你们明日另选一位主将好了,在下不奉陪了。” 说罢,叔段大步流星走出帐去,不知去了何处。 第二日一早,联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因为前一晚的争执,叔段今日果然没有再指挥调动军队,他甚至没有到阵前观战,而是独自留在营中,对外宣称宿醉未醒。 因此,宋国主将接过了指挥大权,在他的调动之下,联军按照昨日的方式攻打城楼。 开始时,还一切都很顺利。没想到前军过了壕沟后,战况突然发生了变化。 城上的守军似乎比昨日多了数倍,箭矢、飞石等也比前一日更加密集。 这次,联军甚至都没有人能攻到城门。 惨重的损失让另外两国主将及时拦住继续攻城的号令,三人商量之后,达成共识,暂且收兵。 第三日,联军由陈、蔡两国主将共同指挥。依旧无功而返。 当晚的幕府议事,叔段仍然缺席,三人咒骂着他的狂妄的同时,便议定次日攻城,由三人直接领兵上阵。 第四日,三国主将群策群力,调动兵马,应对郑国的防卫。 终于,三方相互策应,又有着主将的领导,联军再次攻到了的城门。 城门再开,城中郑军被迫应敌,与联军战在了一起。 带兵破门的是宋国主将,这次他已有所防备,是以郑军开门应敌之时,并没有被打乱阵型。 面对郑军的故技重施,宋国主将率领着堵在城门口的联军,与郑军战在一起,只等着吊桥放下,便可以与后军相互接应,吃掉这支队伍。 可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这次郑军根本没有放下吊桥,而是就守在门前,以多击少,靠着步兵对门前的联军散兵施以重击。 这时想撤也是无路可退,后面的联军还在源源不断地通过渡桥往城门前攻。而门内的郑军却是死守阵地,形成一夫当关的态势。 如此下去,联军只会在这里损失得越来越多。 宋国主将也并非平庸之辈。此时,他决定冒险带着士兵往城内硬攻。 若郑军人数不多,此着确实是一招不错的反败为胜之法。 可偏偏,宋国主将没有料到,城内郑军的数量远比他想象的要多上太多。 此时,他已无力回天。 无奈之下,宋国主将放弃进攻,突围到门外,勒令军队撤退。 联军军队得令,开始后撤。 这时,郑军落下吊桥,大军出击。 联军溃不成军,惨败而归。 宋国主将在队伍最后面断后,且战且退,但很快陷入了郑军的包围。 接下去,郑军就要生擒宋国将领了。 这时,联军的军队忽然回头反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