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七章 (第2/2页)
吧。”来人回去向丁公如实转告,丁公不忍心离开叶生,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过了几天,丁公的守门人忽然来报告叶生来了。丁公很高兴,急忙出门迎接,见面就询问叶生的病情。 叶生说:“因为我患病,烦劳先生等了这么长时间,我越想心中越不得安宁。现在幸好可以跟随先生一起走了。”丁公于是打点行装,天一亮就跟叶生一起动身回乡。 到家之后,丁公命儿子拜叶生为师,两人一天到晚在一起。丁公子名叫“再昌”,已经十六岁,还不会写文章,但是极其聪明,凡是八股范文,只要看两三遍,就不会忘记。 公子跟叶生学了一年,便能够落笔成文,再加上丁公的势力,公子顺利进入县学,成了秀才。 叶生把自己平生准备考举人的八股文全部抄录出来,让丁公子读熟。丁公子参加乡试时,七道考题,无一例外,都是叶生教过的,考取了乡试第六名。 有一天,丁公对叶生说:“先生拿出你一小部分本事,就使我的儿子中了举人。但像你本人有这样杰出的才能,长久地不得志,怎么办?” 叶生说:“这大概是命中注定的吧。我借助你家的福气给我的文章争了一口气,让天下人知道,我潦倒半生,并非因为我文章写得不好,这样我的愿望也就满足了。况且人生得一个知己朋友,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为什么一定要考上举人,脱去秀才的白布衣,才算是发迹走运呢?” 丁公担心叶生长期在外地,耽误了秀才必须回乡参加的岁考,劝叶生回乡参加考试,叶生听了,却满面愁容。 丁公不忍勉强,嘱咐儿子到京城为叶生捐了个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的监生头衔,叶生从此可以进国子监读书。 丁公子不久参加会试和殿试又中了进士,朝廷委任他“主事”的官衔。丁公子带叶生一起进京,让叶生进国子监读书。师生早晚都生活在一起。过了一年,叶生参加顺天府的乡试,中了举人。 这时恰好丁公子被派作钦差,至南黄河河道办理公务,他对叶生说:“我去的地方离先生的家不远。先生取得功名,衣锦还乡是一件快乐的事。”叶生也很高兴,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出发。到达淮阳地界,丁公子派仆人牵马送叶生回家。 叶生到了家,只见自家门前萧条冷落,心中隐隐感到悲伤。他迟迟疑疑地来到自家的院子里,恰好他的妻子拿着簸箕从屋子里走出来,一看到叶生,立即惊慌地丢下手中簸箕,扭头就逃。 叶生见状,伤心地说:“我如今是贵人了。三四年没见,你怎么会突然不认识我了?”叶妻离得叶生远远的,说:“你已经死了好久了,怎么能再成贵人呢?这么长时间没能让你入土为安,是因为家里穷、儿子还小。现在阿大已经长成,能够自立了,不久就要选块墓地安葬你,不要装神弄鬼地吓唬活着的人了。” 叶生听了妻子这番话,极其惆怅,犹犹豫豫地进入屋里,看见自己的棺材确实停在那里,便仆倒在地上不见了。 叶妻惊恐地走近一看,叶生像蝉蜕壳一样,衣服帽子鞋子都脱在地上,人却没了,十分悲痛,抱着丈夫的衣服号啕大哭。 叶生的儿子从私塾中放学归来,见自己家门前拴着马,仔细问明白是怎么回事,又惊又怕地跑回家告诉母亲,叶妻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将刚才她见到的情景告诉儿子。 母子仔细询问跟叶生同来的人,才知道叶生死后做上举人的具体经过。跟随叶生还乡的仆人回去,将实情告诉丁公子。 丁公子十分哀痛,泪沾衣襟,立即来到老师家中,在叶生灵前哭拜祭奠;出钱替叶生cao办丧事,按照安葬举人的规格给叶生下葬。 随后又送了许多钱给叶生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叶修,给他专门请了老师教他读书,好在叶修继承了其父的聪明才智,虽然说不上过目不忘,但也走出了自己的路。 于是在丁公子的建议下,他带着方时从泗水郡开始,游历天下,一路走来,倒也顺风顺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