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夫妻双双把家还 (第1/1页)
夏滕留校任教,但学校不给青年教师解决住宿问题。 找到学校房管科,回复是继续住在三人一间的研究生楼。 夏滕有点冒火,最后是火冒三丈。 因为他已经结婚,总得有个窝安顿来探访的妻子。 于是,他在崔智星和武沙南离开学校后,将房间内的两张床般了出去,只留下了一张床。 崔智星去到南方羊城的一所学校继续攻读博士,武沙南则回到了北方家乡的大学任教。 九月初开学后,新的研究生分进了夏滕寝室,被夏滕一个个劝了出去。 房管科工作人员找来,夏滕与其理论了半天,最后还是被要求加人进来。 “每个房间要求住三个人,这是学校的规定,我们也没有权力更改。“ “我现在不是学生,而是结了婚的教师,我老婆来学校总得有个窝吧?” 夏滕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感到留校后的这种待遇十分委屈,冲着房管科的人气愤地大声嚷了起来。 他实在是想不通,这么大所学校,怎么就不给年轻教师安排个窝呢?他开始后悔自己做出留校的决定。 房管科的负责人看到跟夏滕道理讲不通,赶紧汇报给研究生院的院长。 李院长来到夏滕寝室,一看是汪先生的研究生,问明原因后,说了声:“算了,我们走吧。” 他把房管科的人招呼走了。 看热闹的研究生们也诧异地散去。 夏滕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安定的小窝。 他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于茜。 不久,于茜来到了这个小窝。 两人兴高采烈地把两张单人床拼在了一起,把两个人上学时的小棉被拼在了床上,把房间打扫一新,成为了一间“名副其实”的新房。 于茜大学毕业后,她把棉被留给了夏滕。 新房布置完后,两个人左一张右一张,在房间的各个角落照起相来。 那时还是黑白胶卷,实验室有冲洗相片的全套设备,夏滕亲自将所有照片放大冲洗了出来。 那时是口袋里没有什么钱的年代,也是他们最快乐的年代。 两人用一个小煤油炉子做起饭来,呛人的煤油烟和炒菜的油烟催人泪下,两人就这样饱含幸福的眼泪,快快乐乐过起了小家庭的生活。 转眼到了八七年春节,夏滕准备带上于茜回老家举水农场过年,让她去拜见年迈的父母亲和哥哥jiejie们。 两人从西农好不容易爬上了去江城的火车,在拥挤的火车上,两人心情澎湃毫无倦意地亲密相拥着站了七八个小时,车到达绿城市后才好不容易抢到两个座位。 那个年轻的年代,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去坐卧铺,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年轻,一两天不睡觉都没有关系,更主要是从节约的角度考虑。 “我们年纪轻轻坐什么卧铺,一点都不划算。” 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一句话。 但在当时却是于茜最喜欢说的一句至理名言。 直快火车咣当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江城市。 夏滕选择当晚乘船从江城出发,于凌晨到达湍沨县城。 到达湍沨码头后,夏滕领着于茜,迎着寒风,在漫天寒星的照耀下,向10多公里的农场走去。 这也是于茜有生以来在乡下走过的最长的夜路。 两人气踹嘘嘘于大清早出现在四分场五队大哥家门口的时候,大嫂一见,大吃一惊。 “哎呀勒,你们两个人敢在大半夜从湍沨走回来呀?” 夏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前我一个人经常走回来,现在是两个人有什么不敢? 夏滕回想起来心里一惊,难怪回来的路上没有见着一个人影! “最近还好点,但还是小心为妙。” 侄儿夏清安慰道。 夏滕感觉家乡外貌没有什么变化,但以前的生活氛围已经变化的面目全非。 随着“万元户”的出现,大家心里活泛了起来,暗潮在心里涌动着。 “谁谁谁去到外面一段时间回来,赚回不少钱”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人们的观念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从“笑娼不笑贫”潜移默化为“笑贫不笑娼”。 于是,各家各户从没有锁,到使用普通的弹子锁,再到高级的五花八门的防盗锁。 于是带动了一个开锁行业的蓬勃发展。 大家开始在窗户阳台上加上铁栏杆,甚至建起了高墙大院铁大门。 乡下人开始夜不出户,把自己禁锢起来。 隔壁的高中同学吴平回答道。他高中毕业后就参军,刚从部队出来。 “你以后不要再像以前一样走夜路了。” 大嫂再次叮嘱道。 “mama和五爷在老六家住,明天我去接他们过来。你们就住在我这里,老六那里没有地方住。你媳妇叫什么名字?” 大嫂高兴地伸手牵着于茜的手。 “她叫于茜。” “于茜,到这里就是到了自己的家,你不要嫌弃我们乡下,条件不好,你要担待点。” 大嫂满脸难看的皱纹笑成了一朵好看的花。 大嫂是夏滕的亲表姐,为了亲上加亲,在父母的逼迫下跟大哥结的婚,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 家中有三男一女共四个子女,老大夏清只比夏滕小四岁。 “这里挺好的,比我想象中好多了,我怎么会嫌弃呢!“ 于茜牵着大嫂的手,很得体地在那双冰凉的手上呵护地摩挲着。 “城里人就是好看,长得跟电视里的人一样。” 一群乡下人围着于茜看个没完没了,于茜像个模特儿似的,大大方方微笑着,在大嫂的介绍下,向大家打着招呼,一个个问候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