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科学巨人 周老先生 (第1/1页)
从西岳回来不久,夏滕收到一封来自江城的信。 打开一看,夏滕欣喜若狂,那是邵丽从新的工作单位写来的信。 三个多月前,邵丽分配到离华农不远的一个省级研究单位上班。 信中主要内容是诉述她由于时运不济,导致没能读研究生,现在情绪十分低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夏滕心里琢磨,她不是已经和魏阳确定了恋爱关系吗?怎么找自己来诉苦衷呢? 他判断她和魏阳的密切关系之间可能还存在那么一点点的间隙。 他有隙可乘。 他在这捕捉到的一点间隙中,重新燃起那近乎完全熄灭的希望之火。 但他还是那么自卑而又理智地写了一封情书而又不是情书式的回信。 他用惯常的三段式的体裁结构,首先表述收到来信的欣喜和知悉内容后内心产生巨大心情低落的共鸣。 其次,劝慰人生的已经发生和将要来临的诸多不如意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你我他都得积极面对现实,用心灵的强大去面对一切的不如意。 他写到这里,低落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早就飞到千里之外的那个地方,想用自己那颗柔风般的心去吹拂那颗低落脆弱又受伤的心。 最后,这是他的重点,也是他亮出的一把无心而又伤人的利剑。 他告诉她,西农虽然在大西北,但学术氛围浓厚,不妨考虑明年报考西农的研究生,他会鼎力相助。 信寄出二十多天,盼来了一封让夏滕彻底颠覆对人类男女热血青年恋爱观念的信。 偌大的高贵典雅的信笺纸中心,一把明晃晃的尖刀立在那里,刀口直插夏滕的心脏。 尖刀底下一行咬牙切齿的誓言:“我和你日后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魏阳。 那个年代没人懂法律。 夏滕苦笑而过。 “谁的来信?” 崔智星见夏滕那么莫名其妙复杂的表情在看着手中的信,好奇问他。 “一个铁哥们的。” 夏滕不知怎么回复这封曾经“哥们”的来信,出于对她的负责任,他把这封信寄给了她。 不久,收到一封她的来信。 信中夹着一张明信片——那时最流行的一套电影女明星的明信片中的一张。 姜黎黎在雪地里的背影后面留有一行清秀的钢笔字: “希望你以后能找到如此美丽的她。” 夏滕的美梦终于告一段落。 第一学期很快结束。 八四年春,第二学期开始。 这天终于迎来了周耀教授为研究生上专业课——昆虫分类学。 在之前,夏滕是在昆虫学教科书上初识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巨星。 到西农后,慢慢得知了许多周老先生的传奇人生。 周老先生出生在江浙的一个山村的普通人家。 从小怀着一颗爱国救国之心,参加过北伐军。 大学毕业后,由老师和同学资助买了一张去意大利的邮轮单程船票,去到意大利。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昆虫分类学鼻祖F.Silvestri的博士生。 学成归国后,他奉行科学救国的理念,一生勤勤恳恳,把每天的十几个小时,全部用于昆虫分类的研究工作中。 他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华夏第一个昆虫博物馆,收集的昆虫新种模本标本数量之多,震惊国际昆虫学界,为我国在这一学科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为了表彰他的业绩,在博物馆中塑了一尊纪念铜像,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有生之年塑纪念铜像的科学家。 在西农植保大楼的昆虫分类学教室里,夏滕坐在了最前排。 周老先生风尘仆仆走进了教室。 虽然七十多岁,周老依然精神矍铄,白色的山羊胡子生动的诠释着他那饱经世事和沧桑的人生。 他一米五几的矮小身材,却在夏滕的眼中是那么地真实而高大。 “我在科学领域内,并没有做出重大的贡献,但我对祖国,对人民的火热的心,为学术艰苦奋斗的旅程,和半辈子坎坷的命运,也许体现了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共性和特征。” 周老先生讲到他的爱国热情,情到之处,老泪纵横。 夏滕虽然不太能听懂老先生带着浓重口音的江浙普通话,但他还是被老先生的情深意切深深感染,这是他有生以来听到过的真正大师的精彩的演讲。 “我到意大利体会到祖国的山河破碎,国家落后,国人在外受到的歧视。一个人若是没有祖国,就失去了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祖国,我愿为她的安全与荣誉而斗争!我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 流浪,流浪—— 威尼河畔, 佛罗街上。 沉思,沉思—— 故国春花, 长城冬雪, 北屋寒螀, 西窗明月。 归去来兮—— 弱妹眼穿, 慈亲泪竭, 两鬓潇潇白如雪。” ...... 夏滕听得入迷。 周老先生不仅仅是在上昆虫分类专业课,他也是在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和做人做事的人生哲学思想课。 为了研究生们更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周老先生亲自编写出拉丁文教程,并亲自教授拉丁文课程。 熬过了大西北春天那经常出现的漫天黄尘弥漫的日子。 夏天,周老先生亲自带队,三届的研究生们一起到秦岭的大山深处采集昆虫标本。 这是周老先生一生最喜爱的野外活动。 七十二岁的老先生,在崇山峻岭健步如逸,给夏滕他们讲授了野外作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采集昆虫标本的全过程。 最后,他们来到一处有名的古代一位皇帝曾经出家过的寺庙。 在寺庙门前,夏滕得到了唯一一张和周老先生合影留念的黑白照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