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春楼龙涎 (第1/1页)
这一年大清国发生了许多事,谢家镖局也发生了许多事。大清国自从咸丰朝开始,就是靠缝缝补补维持着的,它的困局一直无人能解得开,不提也罢。 谢家镖局在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件件惊心动魄,好在有惊无险,也是吉人自有天相吧。 只是好运气会一直陪着谢玉田吗? 他不知道,也从未想过,眼前的事情尚且看不清,谁能预见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甭说今后,就连过个年都不得太平,让张行闹得鸡飞狗跳,险些出了人命。 还有便是钟以士,谢家合家团圆过大年,却让一个女子替自己走镖,谢玉田每每想起来心里便不是滋味。 他哪里还有心情去赴孙领的宴请。 谢玉田盼着元宵节快些来到,过了元宵节,他要送方思梅回去,顺便去找回钟以士。 谢玉田正在书房里看书,他看《淮南子》。自从那日在船上被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触动,便也找来看。 宝龙过来说,道是有位王正谊正先生来访。 大过年的,他怎么来啦? 谢玉田迎出去,将王正谊请到书房。 “五爷,玉田给您拜年。”谢玉田单膝下跪行礼。 “谢大侠过年好。” 两人落座,宝龙过来奉茶。王正谊打量着眼前这位英俊少年,道:“这位是令郎吗?” “正是犬子。”谢玉田等宝龙见了礼,让他下去。 他知道王正谊大年里来访,必有要紧的事。 在何家店与谢玉田分别后,王正谊到赵三多处栖身。除了惦记着为谭嗣同报仇那件事,又添一桩心事,便是找来一笔银子,还了谢玉田的人情。 王正谊请江湖的朋友四处打探,想寻个官家或是为富不仁的财主。 江湖中人走的是偏门,想要打听官家的秘事,或是财主家有多少银钱却不容易。 这件事便迟迟不见进展,王正谊心里郁闷,日日以酒消愁。赵三多道:“五爷,您这样可不行,事情未办别先毁了身子,若哪天真寻到了大买卖,如何还能拿得到刀!” 王正谊不听劝,赵三多索性将酒坛子打碎了,再不给他买酒,看他酒瘾上来,便缠住他对打。 这一日二人练过拳脚,开始对练兵械,一个使大刀,一个使哨棒,正战得热火朝天,夏猴子推门而入。 夏猴子出门半个月,一直跑到天津卫。天津卫有座“春月楼”,由江南请来一位歌妓,才貌双绝,连京师猎艳圈里都被震动了。 京城的八旗子弟,富家公子蜂拥而至,“春月楼”一时人满为患,许多人为一亲芳泽狠砸银子不算,还经常大打出手。有精明的商人趁机另开妓馆,也从江南运来歌妓,一时“春花楼”、“春芳楼”、“赛春月”等遍布天津卫。 风月场的生意一好,春药补药的生意也跟着火爆,夏猴子便游走于各个“春楼”之间,兜售他的“龙涎”神药。 一来二去结交了不少京城的富家子弟,其中自然也有官宦人家的少爷,甚至是达官显贵。 于是便扫听到一些官场传闻。 有一则消息让他颇为心动。说是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刚毅领了慈禧皇太后懿旨,到南方各省督办税务,收缴银钱为朝廷所用,年后二三月间将乘船回京。 话说给赵三多和王正谊听。赵三多道:“怎么的?你想对兵部尚书的官船下手?” 夏猴子笑:“那怎么敢。不过是弟子听到他的对头说,刚毅不仅押解一船税银,还在南方搜刮了一笔巨款,京城里已有人怂恿御史,准备上折子参他。弟子要说的是这些贪官太狠了,什么钱都敢往腰里装。” “哪有猫不偷腥的。他在那个位子上,何用伸手,自有人送上门去。” “消息可靠吗?”王正谊问。 “怎么不可靠,朝廷里如今没有秘密,那些官员什么话都敢往外说,这种事更是不避人,有意将散播那个尚书的恶名。” “这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夫杀不了慈禧那个老妖婆,还杀不了他刚毅么!”王正谊恨声道。 赵三多知道,谭嗣同之死,与刚毅有关。他是极力反对维新变法的,怂恿慈禧杀掉维新党的便是刚毅等人,而且维新六君子就义时,正是刚毅亲自监斩。 “刚毅竟然敢出京往江南去,就不怕维新余党刺杀他吗?”赵三多道。 “最好不要死在江南,老夫要亲手宰了他!” 赵三多摇头不止,“别的官员还好说,他是掌管兵部的尚书,老虎屁股可摸不得。” “若他真算得上老虎,也是一只病老虎,老夫拼却一死也要试一试!” 赵三多知道他憋了一冬,心里有股子气散不出来。他又何尝不是,只是要去抢兵部的船,却是从未想过的。 “此事须从长计议,五爷莫急。” “不劳你们义和团的兄弟冒险,我去找江湖朋友。” “不是这样话说,五爷的事便是我的事,义和团自是动用不得,但祝三是不怕死的。” 王正谊虽然心情急切,却也深知此事的利害关系,官船几时到北方,船上有多少人,在何处动手,成功该如何将银子运走,不成功又如何全身而退,都要打听清楚,有个细致的计划。 赵三多决定亲自往京城走一趟,将夏猴子带来的消息再验证一遍,顺便碰碰运气,看能否摸清官船上官兵的虚实。 王正谊则去各处联络江湖上的朋友,找一些疾恶如仇的死士。 夏猴子见两人果真要对官船下手,琢磨着若能成功,到时论功行赏,自己怎么着也能分些银子,于是不甘落后,再次返回天津卫去扫听消息。 三人约定,大年三十之前回来碰头。 王正谊去沧州城见几个师兄弟,师兄弟们都因惧怕受他的牵连在外头避祸,一个未见到。 师弟宋小戈因厌倦江湖,早在多年前便跑去山上做了隐士,王正谊无处可去,到山上去见他。 宋小戈喜欢古琴,到处搜集古琴谱,明道武馆的杨见山与他交好,恰好得了一卷琴谱,送上山来赠与他。 两人正在山坳里的草堂里对琴谱,小徒引着王正谊上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