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四章 论制之弊,语出惊人 (第1/1页)
项明看着两人不解的表情,微微笑了笑,没有卖关子,直接道: “此制,虽可解一时之急,但倘若持续施行下去,恐怕过不了几年便会出现纰漏,从而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许邵二人便是一愣,在他们看来,项明此法立竿见影的同时也足以维持百姓富足,只要可以解决眼下民不果腹的问题,那么便是可以流传百世的好制度。 而现在,此制的创始者亲口承认制度存在纰漏,最关键的是他二人根本看不出纰漏何在,这就让他们颇为惊奇。 “此言何出?望阳羡侯为我等解惑。” 两人对视一眼,随即许邵开口问道。 “此制虽合乎情理,但某思考之时,却忽略了一项最为关键的东西,那便是人心。” 项明顿了顿,似乎给许邵兄弟一个思考的时间,然后继续道: “此时的百姓食不果腹,遇到此等立竿见影的制度必将会趋之若鹜,视为佳法。而倘若一旦产出粮食可以维持百姓不死,却不能保证饱腹,那么问题也便随之而来。” “在此制之中,无论是上缴赋税还是所得之粮一切按人数年龄均摊。然而人力各异,力大者出力更多,也需要更多粮食饱腹,却同力小者平分,久而久之,矛盾便会随之而来。” 项明所言仅仅是一个最为浅显的纰漏,其实,此制最大的弊病是在一代之后,此时的人经历过贫苦,就算食不饱饭,也会得到一定满足。 而下一代人不同,倘若这么发展下去,他们不会经历饥寒致死的时期,对于此制强制的公平,自然会起到逆反心理。而倘若生产过盛,则更加麻烦,一不留神便会导致整个农耕体系的崩溃。 当然,这些后果太超乎当世眼光,就算项明直言,许邵二人也未必能够听懂,于是也就将此事忽略过去。 饶是如此,听完项明所言,许邵二人依旧是惊讶得张大了嘴,震惊让他们一时间忘记了礼仪。 “当……当真会如此?” 过了许久,许邵才开口。 得到项明肯定答复之后,许邵反而眉头紧锁,眼睛却瞪得老大,颇有质问意味地开口道: “那么,阳羡侯当初为何向天子献上这种有着明显纰漏的策略?” 他倒不在乎项明此举对于朝堂的影响,但倘若此制有如此弊病,最终受苦的还是百姓。 好不容易熟悉了之前的制度,却又存在种种问题,此制改过来容易,但要是像再改回去,便会凭增许多麻烦。 这样一来一回,对于百姓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战争,还不如不改! 许邵兄弟虽为儒皮,但他们自幼接受的教育便是农家之道,以百姓为根本,以农事为信仰,听闻项明如此献策,自然会怒从心起。 如此语气,还是极力压制下的结果,若不是顾及项明的身份与武力,许邵恐怕就要拍案而起,指鼻质问。 “因为,此法见效最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大汉回到战前的状态。” 对于许邵的反应,项明没有丝毫意外,反之倘若对方真的掀翻桌案,也许他还会更高看对方一眼。 “自黄巾之乱起,大汉便伤筋动骨,加之此次四方异族作乱,对于百姓的伤害更大,粗略估算,倘若不及时解决,数十万百姓将因此受苦。” “而距离此种制度开始出现问题的时间,至少也有五年,而这些百姓等不了这五年。” 项明的语气很是平淡,却也带有一丝不容置疑的严肃。 无论他心中主要想法如何,这的确也是他的一个目的,行的端坐的正。 四道带有质疑的落在他的脸上,项明不但没有躲闪,反而坦然地用重瞳对视回去。 许邵兄弟在这对眼眸之中看到了真诚。 “阳羡侯高义,是我兄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许靖拉着许邵站起身来,向项明深施一礼,算是道歉,待得重新坐下以后,又忍不住开口问道: “只是,面对即将出现的问题,不知阳羡侯决定如何解决?” 项明早就想好了答案,当即微微一笑,开口道: “这,便是某来寻访二位的理由。” 项明的话让两人心头一紧,短暂地沉默之后,许邵试探着开口: “恕我二人愚钝,但我等确实没有明白阳羡侯的意思,我兄弟二人只是普通士子,不过偶然抓住机会创立了月旦评,实在不知道能在此事上如何帮助阳羡侯。” 看两人谨慎模样,项明不由得一笑,缓缓道: “二位可知内子何人?” 这算什么问题?许邵兄弟对项明这莫名其妙的问题问得一愣,下意识地看向被面纱挡得严严实实的蔡琰,摇了摇头。 “内子,乃是东观蔡中郎之女,天子亲封大汉文君。” 项明不无骄傲地介绍道。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显,便是他已经知晓两人的农家传人身份。 这也不奇怪,蔡邕虽久据雒阳,却在名义上也算是执儒家牛耳者之一,作为朝堂唯一承认的学派,以儒家的势力知晓他们的存在很正常。 至于儒家为什么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则牵扯到背后一系列的利益关系,百家虽隐,剩余的势力却隐隐抱成一团,牵一发而动全身。 倘若儒家出手,迎来的将是百家的殊死反扑,就算消灭百家,也会元气大伤。 更不要说,儒学虽经过发展已经趋于完善,但百家各有所长,对于天下的帮助也是极大,倘若抹杀,则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因此,只要是表面上披着儒皮,儒家众人也并不计较百家暗自传承,也许,这也体现出一种自信。 自信朝堂会坚定不移地坚持儒家思想,自信凭借儒家海纳百川的特点可以融百家之长,汇于己身。 所以,百家同儒家相对和谐已经成为了双方暗中的共识,知晓项明从蔡琰处得知他们的身份,两人便放下心来。 但是,项明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两人神色大变,冷汗直流: “不知两位许家后人,可有复辟农家之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