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 徐家子 (第1/2页)
五马人生最贵,金陵自古繁华。 钟山龙盘,石头虎踞,金陵自古风水极佳,气度不凡。此时刚刚入夜,秦淮河上,画舫无数,两岸灯火通明,更是衬托出这个曾经做过帝王都的城市一片繁荣。 岸边走来一个少年,十六七岁的样子,身穿蓝色劲装,身后背着两柄剑,一副侠士打扮,在秦淮河岸热闹的人群中,颇为显眼。只见他盯着河里往来的游船,像是在寻找什么。 少年姓徐名宜春,本是蜀中徐家人。 说起徐家,当然是江湖上最出名的那个徐家,那个铸剑的世家。徐家源于当年的铸剑大师徐夫人,当年因担心被荆轲牵连而遁入深山,数百年后才重新出现在世人眼中,没过多久,蜀中徐家便成了江湖一大家族,实在是他们锻造的宝剑太好用。 徐家宝剑,流传到江湖上的,不敢说都是神兵利器,但至少也都是精品,少说也能卖个几十两银子,要知道兵器这种东西虽然本就卖的比较贵,但一两银子也能买到一柄做工还凑合的铁剑,可见徐家的剑的确不便宜。不过几十两银子的剑在市面上的徐家宝剑里只能算是最普通的,真正的神兵利器,卖到千两以上都不为过。而作为徐家牌面的“徐夫人”宝剑,则不是用金银来衡量的,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 也许有人奇怪,徐家的宝剑卖这么贵,锻造起来一定不容易,数量自然不会多,就算都被人买去,又能有多少收益? 这话没错,徐家家大业大,又不是人人都能成为铸剑师,家中的铸剑大匠时增时减,但最多时候也不过三四十个,铸剑这种事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制出真正的宝剑,靠他们养活上千口人,岂会那么容易?徐家自然有别的来钱渠道,那就是为朝廷铸剑。 一般人都不知道徐家除了那些大匠们研制宝剑,还有一部分人也会定期铸造普通的制式兵器,提供给朝廷,只不过这些“普通”的兵器,要比市面上能见到的普通刀剑,强上许多。徐家人不傻,大安朝虽不禁武,但也不会允许大量宝剑被江湖人得到。因此徐家一边控制每年流入到江湖中的宝剑数量,一边又暗中与朝廷交易,为朝廷提供兵器,谁说徐家只会铸造宝剑?只不过那些普通的兵器,都没被人看到而已。徐家能够屹立千年,生存的手段又岂止一种?如果没有这点智慧,仅凭着徐家超然于外,不参与江湖纷争,又怎能让朝廷放心? 徐家子弟不进庙堂,不入江湖,如有人禁不住诱惑,也可以出去,但不再受徐家庇佑。在徐家之外的徐氏子弟,徐家人不会管,但是只要抛弃了外界身份回到徐家,有天大的事,徐家也会扛起来,这就是徐家的规矩。 可以说,老老实实待在徐家,不管是成为铸剑师,还是为大匠们打下手,又或者是成为护卫,或者为家族做生意,只要不去外边招惹是非,这一生也会安安稳稳度过。但是这世上有太多人不愿意安安稳稳一辈子,只想着出去闯荡一番。徐家从来不少那种少年时想要到江湖体验,或者到朝里做官的人,他们有的在外边功成名就,却与徐家再无关联;有的多年过去,终于回到家中;也有的,在外边惹了事,却再也来不及回到徐家。 徐宜春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徐家少年。 少年的祖父就曾经在年少时闯荡过江湖,因此少年徐宜春在小时候,就经常听祖父讲起江湖上的恩怨情仇,每每听得情不自已,就想自己也能到江湖中风光一回,做一个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大侠。 徐宜春从小不喜欢铸剑,偏偏喜欢练武,而且天赋不错,在徐家明里暗里的前辈们指导下,他如今已有二流高手的水准。徐家的高手们愿意指点徐宜春,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小徐从小惹人疼爱,更重要的是,他的祖父是徐家家主,谁能不给点面子? 徐家家主徐青竹,是一个武者,也是个铸剑师。他少年时学了铸剑,也学了武功,却没有把两样都学精,因此在每三十年一次的徐家铸剑大比中,他没有拿到“徐夫人”的名号,没有“徐夫人”名号,不代表不能做家主,历代徐夫人,也很少有做到家主位置的,毕竟他们的心思更多在铸造宝剑,一次次超越自己。 徐青竹铸剑和武功都不算顶尖,但是年轻时候在江湖摸爬滚打多年,反而有一套治家的本领,徐家上下无人不服。他的儿子,也就是徐宜春的父亲痴迷铸剑,对家族管理不太在意,因此徐青竹把眼光放在了那个不喜欢铸剑的孙子身上,徐家家主的位子不会固定在某一房,但谁不想自家能够一直占据鳌头?当这个孙子提出想去江湖闯荡的时候,徐青竹没考虑太久,就答应了,有自己早年的经历,他觉得孙子能够去历练一番也是好事,而且以这小子的身手,也足以自保。江湖上高手多吗?有不少,但是真算起来,也没那么多。最顶层的宗师境高手,不过几十人,就算是有一些隐藏不出,顶天了再加一倍。往下的一流高手,估计也就几百人,更多的都是二三流的武者。江湖这么大,以徐家少年的本事,只要不故意惹事,又哪会那么巧碰到武功高出自己一大截的敌人? 徐家家主虽然铸剑水平不算顶尖,但是也不差。当年他闯荡一番,回到徐家,心中正是意气风发,打造出一柄剑,取名曰“少年游”,放在身边;而在孙子要远行之时,他又开炉引火,铸了一柄新剑,铸剑时看到自己当年的黑发已经变白,心有所感,便为这柄剑取名“白首”。在徐宜春出门之时,徐青竹将这两柄剑交给他,叮嘱他万事小心。 徐宜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