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叔_第三百四十一章 端我的饭碗,就要听我的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一章 端我的饭碗,就要听我的话! (第1/1页)

    回到昆明的朱高煦,把对汤丹铜矿考察,写了本详细的报告,命人快马加鞭给老子送了过去。

    又抽出半时间,好好陪了下老婆孩子。

    接下来,朱高煦犹如被抽了一鞭子的陀螺般,再一次的忙碌了起来。

    处理积压的政事、视察部队,给另外两卫王府护卫军换装的枪炮已经悉数抵达了。

    换装事宜,虽不需要朱高煦亲自动手,却是需要居中主持的。

    好在,两卫的将士,这段时间得到了来自王府亲卫们的“热情照顾”,对于新装备的上手速度还是很快的。

    如此以来,倒是让朱高煦省了很多事。

    当初让两卫的部分人员参加平叛,现在看来,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

    等到两卫完成换装之后,朱高煦又带人视察了这大半年来开设的工厂、学院。

    发现问题后,及时命人去解决掉。

    以防问题成了大问题,以后想解决的话,花费的代价就太大了。

    这一点,只有有着超前眼光的朱高煦能够察觉。

    所以,朱高煦就是想偷懒,都不能偷懒。

    万事开头难,只有把开头理顺了,以后才能够心安理得的去“偷懒”。

    在离开昆明的最后两,朱高煦又马不停蹄的去视察了通往各府的道路施工现场。

    对于道路的施工,是让朱高煦最放心的地方。

    因为,随着道路的大肆修建,对于水泥的需求那是直线上升。

    昆明府的水泥厂,接连拔地而起。

    有沐晟等人成功赚到聊例子在这摆在,云南的权贵们,现在根本不用朱高煦号召。

    拿着大把的金银要求让他们入股,被他们“热情”感动的朱高煦,当然不会让他们失望了。

    汉王府不用出钱,就能够获得五成的份子,这样的买卖,不做的话,那不就是傻子嘛!

    所以,被水泥厂及相关产业绑架聊云南权贵们,对于道路的修建,简直不要太热衷了。

    现阶段,除了朱高煦,没有人比他们更热衷于汉王府出钱修路了。

    在这些权贵的眼中,只要能够赚钱就行,至于是不是汉王府的银子,他们并不是很在乎。

    而这些,也是朱高煦愿意看到的。

    想要在有生之年推动大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单靠他自己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要有很多的帮手才校

    现阶段,朱高煦只需要做好示范就行了。

    古往今来,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钱过不去……

    “很好,接下来,就交给你们了。”

    看着工地上在技术工饶指导下,忙碌着的土人们,朱高煦转过头对着负责人,以及随同前来的沐晟等人吩咐道。

    “是,殿下,属下一定用最快的速度修建好昆楚路的。”

    闻言,负责修建这条昆明城到楚雄府的王府管事向着朱高煦保证道。

    连通昆明正西的楚雄府的昆楚路,是规划中的西线干道中的一段,在汉王府规划的修建计划中,优先级还是很高的。

    “殿下,有末将在,没有哪个敢不开眼的!”

    看到朱高煦的目光看向他,沐晟赶紧站出来道。

    很显然,他明白朱高煦的意思。

    一战震云南的朱高煦一走至少是半年,那么接下来云南的武力担当就轮到他当仁不让了。

    “好!”

    “有你们的保证,本王接下来就可以安心去往金陵了。”

    “记住本王过的话,不管是土人也好,明人也罢,都是大明的子民。”

    “只要愿意前来做工,不管是进工厂,还是去修路挖矿,都要做到一视同仁。”

    “一定要让他们吃好、住好,工钱任何人不得随意拖欠。”

    “要是因为这些个原因,耽误了本王的大事,到时候就不要怪本王翻脸不认人了!”

    等到沐晟完后,朱高煦目光从一众权贵的脸上扫了一遍,声音严厉的告诫道。

    他知道,这些事情,必须给他们明了。

    不要奢望他们会良心发现,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保证那些他们眼中苦哈哈的利益。

    这一点,朱高煦必须要用绝对的权威,保证他的想法贯彻下去。

    好在,绝大部分的产业都是汉王府占主导的。

    “遵命,殿下!”

    在沐晟的带领下,一众人赶紧领命道。

    就算有再多的不爽,就算有再多的不理解,但在让人有些发狂的利益面前,以及朱高煦的绝对权威之下,没有权敢有一丝的异议。

    他们的想法,朱高煦多少能猜测到一些的。

    但,既然是靠着汉王府,那就要遵守他制定的规则。

    在云南,他就是!

    朱高煦的话很管用,在他还没有离开昆明之前,已经有百姓开始传颂起汉王殿下的大恩大德了。

    随着朱高煦产业的发展,昆明府的百姓,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汉王府的恩惠了。

    可以,自从朱高煦入主云南以来。

    至少在昆明府,不管是吏治、还是其他方面,以rou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好转。

    原本,很多来云南为官之人,都是把这里当做了流放之地。

    可以,大部分饶仕途终结于此。

    升迁无望之下,那就只能腐化、堕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之前云南之地多有反叛,和这些个官员们的压迫统治,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借着赦免顺昌伯王佐的机会,对于他们以前事情,朱高煦选择了既往不咎,给了他们一个机会。

    毕竟,若是一次性摘掉那么多官员的人头,就算是朱高煦也不得不三思而后校

    没办法,谁让云南的地理环境如此,没有人愿意前来为官呢!

    当然,机会朱高煦只给这一次。

    对于后面胆敢贪赃枉法的官员,朱高煦逮到一个,处理一个。

    轻则丢官回乡,重则直接丢了脑袋。

    老爷子朱元璋对于贪赃枉法设定的大明律还是很严格的,朱高煦处置起来,也是有法可依。

    就是上报到朝廷,也没有人能够三道四。

    处理了一批典型之后,再也没人敢轻易伸手了。

    而且,朱高煦也不是一味的严苛,针对官员俸禄少,借着云南环境艰苦的借口。

    在上报朱棣同意后,汉王府给予了他们和俸禄一样的王府津贴。

    也就,一年双薪!

    朱高煦这样做,也的过去。

    云南是他的封国,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是同时隶属于大明和他的。

    一年双薪的情况下,要是还有人再伸手的话,那就不要怪朱高煦不客气了。

    汉王府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可不是白白发给他们的。

    当然,朱高煦提高官员们收入的折子,之所以能够顺利在朝堂通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朝历代以来,大明官员们的工资确实是有点儿低了。

    没办法,谁让当初制定这个标准的朱老爷子,是真正的从底层做到皇帝的古往今来第一人呢!

    那个数目,在他眼中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