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建府城 (第1/1页)
“摄赛知府?” “多谢殿下!” 摄赛赶紧行礼,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没了性命之忧。 “刚才禄元川的话,你也听到了,不知摄赛知府作何考虑?” 点点头,朱高煦脸色平静的对她问道。 朱高煦不准备干涉她的决定,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考验,就看摄赛怎么选择了。 “犬子能够得汉王殿下看重,是他的福分,下官求之不得。” 当初能够在朱元璋手底下留下性命,并最终官复原职,不仅仅是娘家人有实力的原因,更是和她本饶能力有关。 摄赛是个聪明人,短短的时间内就考虑了很多,没有丝毫的犹豫就直接答应了下来,表情更是感恩戴德。 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很好,摄赛知府一定不会后悔今做出的选择。 行了,你娘的话也听到了,以后你就跟着本王了,先回去吧,等摄赛知府回去的时候,再来汉王府报道。” 赞许的看了一眼她,朱高煦着转头看向一旁傻站着的禄元川。 “傻儿子,还不赶紧跪下,谢过殿下!” 已经习惯了儿子这个模样的摄赛知府,赶紧出声提醒道。 “谢过汉王殿下!” 对于母亲的话,禄元川还是很听从的,跪倒在朱高煦脚下,瓮声道。 “行了,起来吧,好好吃饭,你的力气会变更大!” 看着跪在跟前的大块头,朱高煦越看越满意,尤其是他才十八岁,以后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朱高煦期待着,有朝一日,他的实力能够和自己旗鼓相当的那一,这样对练起来才有意思。 在西南地区,能够长成这副块头,不是赋异禀,那是什么呢? 接下来,宴会继续,朱高煦先去王府寝宫换了身衣服,刚才的一场剧烈打斗,身上的亲王服饰这会已经烂的不成样子了。 没了朱高煦在场,大殿之中的氛围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尤其是摄赛那一桌,很快就有人上前表示恭喜了。 对于这些,朱高煦是不知道,也懒得知道。 …… 翌日。 昆明第一水泥厂,大门口。 这个沐晟投了两万两银子的厂子,已经投产一段时间了。 “怎么样?这就是本王所的水泥路,不错吧!” 朱高煦面对一群正在用力“试探”着水泥路硬度的土知府们,笑呵呵的问了一句。 能够让两辆四轮马车并行的双车道水泥路,宽不过四米,放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用了。 这个宽度,比之大明大部分的官道,还要宽很多。 “殿下,有了水泥,以后云南的道路,绝对是堑变通途!” 不同于震惊中的一众土知府们,全程见证了这条道路诞生的沐晟,这回儿早已是见怪不怪了,眼中冒着星星一脸恭敬的对着朱高煦道。 这都是钱啊! 到了现在,他哪里还不明白,汉王殿下这次可是给了一座挖掘不尽的金山。 这会儿,整个沐氏已经没有人再他之前直接“投了”的事情,反倒是认为沐晟不愧是沐氏的族长,眼光就是长远…… “殿下,真的把这水…水泥路,修到东川府?” 明白自己才是汉王殿下关注重点人物的摄赛,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有些不敢相信的对朱高煦问了一句。 她很聪明,知道大势不可违,更明白,这东西的造价绝对是低不了哪去。 “本王的话,还能有假?第一条水泥路就是要修到汤丹铜矿,陛下还等着本王的消息呢!” 对于她的疑问,朱高煦并不意外。 水泥路这东西,比之一般的修路,造价当然要高很多。 即使是这种条石为主,水泥为辅的道路,也让朱高煦感觉有些rou痛,毕竟云南太穷,绝大部分的投资都是从汉王府出的。 就这,还是没有考虑钢筋混凝土的结果呢。 一则没有必要,这个时候又没有重载卡车,这种道路经过测试后,已经完全满足目前的需求了。 二来就是朱高煦真的没那么多银子,他难道不想一劳永逸吗? 真要那样铺设的话,其代价和用银子铺路没啥差别了。 “那府城?” 意料之中的回到,让摄赛有些不甘心。 “本王觉的,既然以后的东川府的重点在汤丹,不如就在汤丹附近择一合适之地,新建府城。 本王这个提议,摄赛知府以为如何?” 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朱高煦接着抛给了她一个选择。 东川府就那么点人,与其花费大代价修建再修建一条通往府城的水泥路,不如直接搬地方。 随着东川铜矿的开发,以后整个东川府的中心就在汤丹了。 这一点,摄赛明白,周围的一众官员也都明白。 一时间,所有饶目光都看向了她,等着摄赛的回答。 看似朱高煦用的是询问的语气,但他们知道,其实这就是最后的答案。 “殿下英明,下官并无异议!” 没有让朱高煦失望,摄赛的回答也让周围的人松了一口气。 皆大欢喜,也是消除了一场潜在的风波。 “哈哈,摄赛知府深明大义,本王也不会让你们吃亏! 接下来东川铜矿的开采,以及道路的修筑,不仅是东川府的人,还是其他各府治下之民,皆可前往参与,任何人不得阻挠。 当然,东川府籍的优先采用,工钱多少,相信你们也听到一些风声了。 本王在这里告诉你们,那不是谣传!” 随着朱高煦最后一句话落下,在场之人轰的一下“炸开了”,相互之间纷纷讨论了起来。 正所谓,下熙熙皆为利往! 在利益面前,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弃之不顾。 这一点,有了钱的朱高煦,用起来那叫一个顺手。 比之大军进剿,用利益捆绑、拉拢要快速、省心很多,最后再向他们输出大明的灿烂文化。 若干年后,他们就会彻底的回归为大明的治下之民,再不需分彼此。 来昆明之前,和老子朱棣聊了很多的朱高煦,就是把云南当做整个大明的试验田来搞的,这也得到了朱棣的允许和大力支持。 隔一段时间,汉王府就有详细的汇报发往金陵,锦衣卫更是派人在昆明城驻扎了下来,随时了解朱高煦治下的变化。 这些,都是得到朱高煦允许的。 为的就是让朱棣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殿下隆恩!” 很快,几个土知府就冷静了下来,相互看了一眼后,在摄赛的带领下,朝着朱高煦重重行了一礼。 他们是大明治下的土知府不错,更是现在各族的族长、话事人,能够让族人挣大钱、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谁还会选择冒着生命危险造反呢? 大山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