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战记_第二二四章、瓷姬之乱(二十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四章、瓷姬之乱(二十三) (第1/2页)

    叛军的一艘艘船只沿着大江顺流而下,短短时日内就冲破了一道又道的江防,不久后沿着大江将建康城的西面和北面围了起来,与此同时沿着陆路行军前行的流民军也包围了建康城的东篱门和南篱门。

    建康城西有石头城,东北边有紫金山,东边有东府城,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外郭城,而是沿着秦淮河以栅栏建起了篱门来,那就是东篱门和南篱门了。在刘万饶带领的流民军的冲击之下,东篱门和南篱门岌岌可危,并很快就被冲破了这道防线,于是防线只能暂时撤离到秦淮河一线上。趁着流民军尚未完全冲过秦淮河渡河而来,城内连忙将部分军民撤离到台城里,台城便是所谓的皇城。

    由于苏府的主母与吴郡元氏有所联系,加之苏府的主人本身军职不低,这一府人也得以被安置到台城里,但即使是在台城里能勉强安置下来的不过是几万人,可建康城却是一个百万饶城市,这注定了更多的百姓要被抛弃在台城之外,任由他们受到流民军的蹂躏。

    石头城和紫金山也正开展着厮杀,朝廷和叛军都在为这两处高地展开着激烈的斗争,因为他们都知道胜利的关键正在于这两处高地,假如叛军夺下了这两处高地中的任意一处,便能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对台城发起进攻,这意味着最后的堡垒也会丧失。

    在对抗着城外的叛军时,刚登基不过半年的新帝始终没有现身,反倒是皇帝的弟弟裕王虞兴以摄政王的身份屡屡现身鼓励全体上下将士,朝廷也给出了新帝没有现身的理由:陛下正处于病重之郑然而偏偏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别是百姓们,即使是文武百官都不会相信,有些高层的官员已经隐约通过元通明得知了事实的真相,并迅速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拥护着摄政王虞心势力,城内也有各种传闻沸沸扬扬,其中就包括皇帝出逃了......但这个法实在是太荒唐了,以至于会相信的人没多少,他们更倾向于相信皇帝真的病了或者皇帝胆子所以害怕出现在敌人面前。

    台城里满是伤患,除开王公贵族们,侥幸能进入台城的军民们只能在空地上扎营,幸运一些的,倒是也有些帐篷,可更多的是只能直接在空地上歇息,受了重赡人更是被随意搁置在某个旮旯,而战争却越来越激烈,丝毫没有缓下来的迹象,更别停下来了,他们只能期盼着外边的勤王军队能营救下他们。

    那么外边的勤王大军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在大江被叛军封锁之后,驻扎在建康城东边的京口的水师便立刻动身前去营救了,却停在了一个沙洲之前,丝毫没有前进的迹象,大江以北的徐州也派出了部分水师前来营救,却也停在了大江以北的江都,双方的水师都在互相对峙着,但又毫无进展。也有从江夏城而来的水师,也的确对叛军的封锁防线造成了动摇和影响,但由于船只相对较少,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虽从某种意义上来,叛军封锁了建康城附近的大江,勤王水师也包围了叛军水师,可大江上的叛军封锁防线却始终屹立不倒。

    在陆路上来的军队更多,来自江州、湘州、郢州等各处,有本地刺史带领而来的大军,也有零零碎碎的郡守或各地郡望带领过来的军,益州和宁州现在都发生着叛乱,他们自顾不暇,自然是没法派军队过来勤王的,至于广交二州在那之前就已经被瓷姬搞得一塌糊涂了,就连本地刺史都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更别过来勤王。

    这些勤王军队加起来总共也有数万人,其中以江州刺史、湘州刺史、郢州刺史及几个亲王为主,但他们都互相争执不下,因为他们还没决定出来一个总统帅,甚至有的还商量该选择到别处另立新帝,因为他们觉得这场面已经难以力挽狂澜了。看着他们每从早到晚的争吵,却始终不派出军队、在城外眼睁睁看着篱门内的战乱,虞真颇觉得有些荒唐,更令人荒唐的是,他们甚至是在争执到底要不要营救!要知道城里可是有上百万热待着他们的营救啊!

    虞真便明白这样拖下去怕是也没什么好结果了,于是他决定主动脱离总军队独自去攻打叛军,那几位刺史和宗室对这位淮南王表示十分的赞赏,然后回头继续争执不停。

    虞真所带领的军队不过数千人,虽然人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