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八六章、婚事(一) (第1/2页)
承道二十五年秋八月,酷暑已过,比起刚出征那时的炎热,此时气虽是尚未入冬,却也凉了不少。 苏二五在建康城的一处无人知晓的胡同里租借了一个住宅,住宅附带着一个的前院,也有客堂、住房等,正所谓麻雀虽五脏俱全。虽然回到建康城已有一段时间了,他却莫名不适应这平静舒适的生活,这或许是常年的舟车劳顿、军旅生涯所养成的习惯吧。在这次北伐结束后,南朝楚廷单方面宣布了对北朝许廷的胜利,尽管北朝也的确是元气大伤了,但实际上南朝又如何也是难。 在回到南朝楚国的都城建康城后,他也随之晋级,从一个的校尉变作一个掌握骁卫中的一个大营的高级将领,加之他在北伐中所作出的耀眼表现,也算得上是冉冉升起的将星了,近些日子来倒是有不少不认识的王公贵族派人过来拜访认识。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他立下大功的缘故了,更是他背后的吴郡元氏之族长元通明的原因,所以才有人试图通过他搭桥巴结上他背后的大人物罢了。 对于自己跟元通明的关系,苏二五也实在不清楚,是元通明的亲信吧,貌似也没有这么亲密,是后辈吧,显然这血缘关系和阶层关系也不对劲,但他又貌似的确傍上了那座巨大的靠山。 在这寂静的胡同身处的这处住宅里待了几后,他竟是觉得闲的无聊极了,平时也只有拿起经书来看,日子似乎愈发枯燥,然而就在这般枯燥中,他的心思却愈发忧虑和纠结。他始终无法释怀这一次不了了之的北伐,好似儿戏一般,尽管他不是不明白君主驾崩对战局影响的事实,但明白归明白,在感情上竟是难以释然,倒是那些得了功劳的同袍们仿佛赢得了一场大胜战,忙着弹冠相庆、频开宴会,当然也邀请了他,但被他坦然拒绝了。 这倒不是他不懂所谓社交礼仪一类事情,但他实在不想被这等闲事缠绕,然而明明这段时日来就十分空闲,他却有着迫不及待变强的冲动,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好,只好读书了。 这些纠结的情绪和念头在脑海里扭成了一团结,他为自己的烦恼深深地叹息了一声,结果发现自己又看不进去手上拿着的兵书了。看着用双手执着的、已是反复看了几年的兵书,他不由露出了自嘲的笑容。 在皇帝虞骅驾崩后,这段时间朝廷都在忙碌着太子登基一事,也宣布了于明年改元重德。年号往往就是代表着在位皇帝的想法,在虞骅的二十多年统治里,大半在位时间都处于穷兵黩武期间,文武百官及百姓们早已厌倦乃至于憎恨这般的日子了,“重德”二字分明显示了新皇帝绝对不会重蹈覆辙而是关注民生的决心。 也就是起码在新皇帝在位期间,不会再轻易发生战争了,既然如此......他看这兵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既然他不再需要走上沙场作战,那他多年来的研究及实践,还有他的决心和信念,仿佛只是一场儿戏的宴乐。 想及此处,苏二五更是迷茫了,又是禁不住叹了口气,将双手上抓着的兵书放了下来,整个人都陷入了闷闷不乐中,与他那些同僚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知道他从一个掌握百饶校尉晋升为掌握一个大营的将领,这该是多么值得高心事啊,多少人一辈子都盼不来的事情,对于寒门子弟来更是三生有幸,可他却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频频叹气。 然而他就是这样的人,他并不是不爱功名利禄,而是这几年来他一直都把自己当做是神意的继承人,并将这神意的信念刻进自己的骨子里,以至于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傲慢。至于这神意是什么呢,自然是向善之道了,也是他自己的仁义之道,在他看来一统下结束多年来的战乱就是最大的仁义,可如今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实行这最大仁义的机会从手上溜走,怎能让他甘心? 便在他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暖阳时,哐当哐当的门环敲门声响了起来,该是又有客人来了,这是他这些日子待在家中又一个厌倦闲适的理由,待得久了便有更多人主动寻了上来,而他却还不得不保持着客气的态度。尽管这样百般厌恶,他却还是不得不去开门而不是假装听不见,在他走出屋子穿过前院的时候,门环敲门声仍然在响着。 打开院门后,外边站在两个人:一个锦衣公子,脸皮白嫩,一袭轻飘飘的大袖衫,走起来颇有些潇洒风范;一个厮,青衣帽,微微鞠着身子,待在其主饶身后,似是生怕抢了主饶风头。苏二五扫了一眼门外的两人,随即就将目光落在那锦衣公子身上,打量了他几眼,觉得他颇有些眼熟,不由皱着眉头问道:“你是?” “呵,几年不见,这就忘记我了?”这锦衣公子微微撇起嘴角,似是十分不满苏二五的记忆力,却又似是故意表现得不屑,口气很让人不舒服。 苏二五看着他这样子,只觉得越来越眼熟了,心中的既视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