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孤山红裳艳芳丛(三) (第2/2页)
要作声,解缙眼神示意,只得作罢。 朱棣遂道:“张信于国,却是有大功劳,若是随意治罪,恐伤人心。” 皇帝已明心意,满朝文武,竟无人出声,唯有金忠一人,孤零零的站在阶下。 朱棣沉默良久,终于道:“暂且退朝,张信之事,内阁细细商讨,酌情而定,稍后奏与朕知。” 朱棣与当值太监低语几句,起身退入偏殿。 殿前太监叫道:“退朝!” 偏殿之内,早有纪纲与郑公公等候。 朱棣坐定,纪纲便将赵王府与幽州府拜别张信之事呈禀,朱棣若有所思道:“张信竟如此深得人心,幽州府诸子亦是来相送。”纪纲又禀明辰时朱鹏在汉王府境遇,朱棣乃退纪纲。 纪纲退下,朱棣问郑公公道:“张家仅存这一血脉,朕当如何?”郑公公道:“陛下仁心,可张信不死,只怕朝堂又要起波澜。”朱棣微微点头,道:“朕为何每每要做这等两难之决?”郑公公道:“陛下言在张信,心可是在朝堂?” 郑公公追随朱棣半生,如何不知朱棣的忧心,朱棣叹息道:“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永乐朝堂,竟无半点忠孝仁义,朕见金忠一人独立阶下,仿佛见到当年十二弟死前,朕独自一人在金陵大殿苦谏。” 十二皇子朱柏,朱允炆削藩时不甘受辱,阖宫自焚。 朱柏临死之前,朱棣不远万里赴金陵苦求朱允炆放过朱柏,满朝文武,却是无人敢言半句。 郑公公道:“陛下还是放不下那些烦心的旧事!”朱棣顿了顿,不禁摇头道:“罢了,今朝事已是扰人,那易水寒犹胜其父,汉王有此强援,不知是福是祸。”郑公公道:“易水寒难驯之辈,三江口弹丸之地难容其桑弧蓬矢之志,如若坐拥钱塘、句章二城,只怕西窥扬州,无人可敌!陛下是否另选镇守赴任?” 朱棣问道:“你为何如此担忧易水寒?”郑公公道:“易水寒年方二十有七,竟斗败张信,手段果敢狠绝,放眼朝中,无人可及,若不加以遏制,日后恐难驾驭。” 朱棣道:“那个代理镇守似是汉王的心腹?”郑公公疑惑朱棣奇怪一问,朱棣道:“你之担忧,解朝言不会不知,且看他如何走这一步。”郑公公恍然大悟,遂不再多言。 朱棣再叹道:“雍州府诸将,二十年忠心耿耿,为大明江山社稷舍身往死,朕百年之后,当在正气堂铸像立传,醒世后人。” 午门之外,张信跪在刀下,一脸刚毅。 刀手道:“张大人可有嘱托之语!”张信淡然笑道:“行刑之时,快些。” 刀手走到张信面前,跪地一拜。 张信不知何故,刀手道:“全天下尽知张大人忠肝义胆,岂是通敌之辈!我今日斩杀大人,必遭天下人唾骂,理当在此谢罪!”张信大笑道:“不要误了时辰。” 诏狱之内,狱卒正清理张信牢房,陈瑛手拿一壶酒,走到天窗前,道:“二哥,一路走好。”言罢,洒了下去。 正待回身之时,陈瑛察觉有些不妥,凑近墙角,想看个分明。无奈太过阴暗,看不清楚,叫来狱卒掌灯,方才见到张信写在墙上的一行小字。 陈瑛凑近,低声念道:“三十载,两鬓白,凌云不泯,奈何人不在!” 刀手一刀落下,鲜血洒满午门。 散朝之后,解缙步出宫门。 解朝言与那少年早早候在此处,少年见到解缙,道:“父亲稍后,我去唤轿夫来!”解缙摇头道:“今日无事,我父子三人步行回家便可。”少年欢喜道:“等父亲多时,腹中已是饥饿,不如吃些东西再回。”解缙笑道:“我儿方回京城,为父自然要接风洗尘,既然如此,命人去家中请你母亲同来。” 父子三人行至冀州楼,此时正近午时,冀州楼人满为患。 掌柜认得解朝言,急命小厮去清雅间,解缙拦住道:“不需如此,我们就坐大堂。” 三人坐定,不多时解夫人到。 解朝言点下酒菜,解夫人不解道:“夫君平日里甚少在外用食,今日为何要来这冀州楼,此地昂贵,却是多多破费。”解缙笑道:“禅儿学艺归来,一家终得团聚,夫人今日便铺张些。” 解缙贵为首辅,平日里极为勤俭,两袖清风,家无余财,大明能得如此人物治国,怪不得蒸蒸日上。 这少年解禅,乃解缙次子,自幼离家学艺,难得回京,因宁钟离重现九州,解缙担忧解禅安危,遂命解朝言将其召回京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