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百二十章 实践之事 (第1/2页)
汉元1836四百二十章实践之事大同社毕竟创社时间较短,四川文名又较江南繁华之地相去太多。 光是论才学、论经义等内容,虽然有刘锡命提供的空间灵水辅助,但是如雷洪、任元嘉这些也不过和复社中的中等之才相当而已。 至于赵向阳、杜良骥等人,勉强能算得上是中上之资。 好在这次能够参加会试的都是大同社的核心骨干,对于刘锡命的大同论多少掌握的比较娴熟,双方交谈起来至少不会丢了场子。 黄宗羲和陈子龙等人都是谦谦君子,加上又同刘锡命关系匪浅,下来之后反而对大同社诸人频频称道。 言道四川文脉之运泰半已在大同社,这自然引得刘锡命哈哈一笑没有放在心上。 距离会试只有几天时间,京中士子全都在紧锣密鼓地温习书本,大同社和复社之间的接触也只能点到为止。 当然了,为了兑现陈子龙和柳如是的承诺,刘锡命找了个名头,给陈子龙和黄宗羲几人提供了一些空间灵水。 虽说不能一喝就能考上,但是至少能够提神明目。 返回伯爵府的路上,杜良骥对刘锡命不无感叹道: “人人皆道江南文气所钟,以往在四川还不觉得,如今看来却是我等坐井观天了,那黄太冲、陈人中等几人俱是难得的人中豪杰,我辈不如也。” 刘锡命见大家情绪有些低沉,赶忙笑着劝道:“大家不要丧气,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复社创立至今,社员已有三千余人,其中自然有出类拔萃者,如太冲兄等人,但是更多的却是庸庸碌碌之辈。” “今日我等所见全是复社中的核心骨干,反过来想,大家能同他们侃侃而谈不落下风,岂不是正说明我大同社同样也是人杰地灵吗,此次会试必有我等一席之地。” 刘锡命的这番话果然让大同社众人打起了精神。 陈翊定捋须大笑,“不错,有志者事竟成,我等闯过千军万马,此次怎么不放手一搏。” “哈哈哈,正是”,谢文乐等人皆是大笑。 二月初八一早,位于京师东南的贡院门口便已是人山人海。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举人一同赴考,只为成为那300个进士名额中的一员。 刘锡命等人也早早地到了现场,在经过例行的检查之后,5000余人鱼贯而入进入贡院。 崇祯钦点的丁丑科会试主考吏部尚书谢升和礼部尚书孔贞远早已等候在贡院正堂之前,等到诸孝廉齐聚清点完毕,两人便带着诸人先行祭祀孔子。 至此便拉开了会试的帷幕。 会试和乡试一样,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生的吃喝拉撒睡全都在考场中解决。 不过参加会试的人都是举人老爷,自然不像还是穷秀才参加乡试那般凄惨。 要知道一旦中举,立刻便有人前来投献,送钱送礼的更是络绎不绝,因此全都小有身家。 初春的京城还有些春寒料峭,不过五千举人个个都带有暖炉之类的物事,这些都不成问题。 对于刘锡命而言更是轻松,他的空间中各种物资齐全,因此一到考场,他便将注意力集中在试题之上。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一共出三题,分别是: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刘锡命略一思索,对于这三题的出处便有了计较,分别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孟子·滕文公下》和《中庸》。 科举会试第一场最是重要,因为放榜时间有限,大多数考官对于考生的试卷根本没空细看,和刘锡命当年的那些高考简直一模一样。 这些东西他早已烂熟于胸,当下便展开答卷细细思索起来。 九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因为不能提前交卷,刘锡命也只得在贡院里生生憋了四天。 “无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