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朱由检辩证看贪官(求月票收藏) (第1/1页)
第五十七章朱由检辩证看贪官(求月票收藏) 朱由检道:“你方才扬言朕若不改诛杀韩爌、霍维华九族旨意,便以死谏之,你这难道不是在逼朕?” 那御史狡辩道:“以死谏之,那只是臣身为御史的责任,这就跟大臣们犯了错误,向陛下请罪说‘微臣万死’一般,难道陛下还真能赐大臣万死不成?” “好好好!”朱由检指着御史笑骂道:“朕以此来治你死罪,你怕是万万不服的,王承恩,你来说说他到底犯了什么罪过!” 今天的大朝会,朱由检并非没做一点准备,在朝会召开之前,他便料到文官们尤其是御史必定会群起反对他的旨意。 所以他便早早从厂卫档案室里抽调了各位御史的罪证,以备不时之需,而今果然大派用场。 王承恩从一堆奏折中取出一份罪状,确认与那御史对上号后,方才朗声宣道:“福建御史魏光旭,天启六年八月份收受福建巡抚刘一方三万灵石贿赂,为其侄子魏武平遮掩入室灭人满门一案。 天启七年五月收受泉州大地主林万申五万灵石贿赂,为其遮掩因兼并良田,雇佣山贼屠杀夏溪村三百五十六口人罪名。 除了这两条重罪,魏光旭还犯下侵夺良田、虐杀雏妓、欺行霸市等等罪名,这些罪名皆事实俱在,铁证如山。 魏光旭,你还有何话说?” 魏光旭以为自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为东林巨头韩爌出头,一能收获东林党人的好感; 二能踩下天子的脸面,为自己搏得一个敢犯言直谏的名声,获得偌大的政治资本。 殊不知他自己的老底早已被厂卫扒了个一干二净,朱由检正想着该如何收拾他呢,他正好就跳出来了。 听到王承恩细述他的罪名,做贼心虚的魏光旭一下就崩溃了,整个人瘫倒在地,如同烂泥一般。 群臣原本还想着如果魏光旭的罪名是厂卫捏造的,只要魏光旭站起来反驳,拒不认罪,他们便站出来声援魏光旭。 可如今他们一看到魏光旭的表现,哪里还不知道魏光旭所犯下的罪皆为事实,厂卫并没有冤枉他。 朱由检厌恶地看了魏光旭一眼,道:“来人呀,将这祸国殃民的贪官拖出午门外斩首,首级悬于城门楼上,宣示四方臣民,以儆效尤!” “是!”两名侍卫上前拖着魏光旭就走,很快便消失于众人眼前。 魏光旭吓的面如土色,还未等百官反应过来,他就被拖到外面砍了。 …… 回到宫内,朱由检仔细思考后,对于国内的官员,大致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人。 第一类,是洁身自好,能力眼界极佳,且心怀天下,以中兴大明为己任的官员。 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跻身权力中心的人,比如孙承宗,孙传庭,洪承韬等人。 从后世看来,这一类官员与朱由检在政治上有许多相同的理念,因此朱由检想将他们大力提拔。 第二类,是洁身自好、但因为过于老实、正直,使得其不会变通,能力也略有不足。 比如比肩文天祥的史可法、还有范景文,刘宗周,包括等等李邦华,孔贞云等等。 这一类官员有着良好的品德,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相应的能力,是朱由检一力希望培养的。 第三类,便是贪官。朱由检知道贪官是杀不尽的,他不会无脑的讨厌贪官。 不管是哪一个世界,有光即有暗,存在即是合理。 因为朱由检现在这个世界需要贪官,所以贪官才会存在。 帝王们需要贪官为他制衡清官贤臣,因为清官贤臣的想法不一定就是帝王的想法。 而且贪官们还可以为帝王吸引民怨,让帝王撇清自己;清官清流们需要贪官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从上面看来,人人都需要贪官,贪官又怎么可能消失? 有多少读书人,进入官场前志向高洁,但最终能保持下去的又有几个? 朱由检也不会真以为这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个人品德的原因吗? 如果真是这样肤浅的认为,那才是大错特错,简单说来就是因为周围环境需要他们变成贪官,所以他们才是贪官。 有人说贪官无法杜绝是制度的问题,我却说这与制度无关,无论是何种优越的制度,只要人的私心无法消除,那么贪官就无法灭除! 既然贪官难以根除,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岂非证明这贪官是维持一个国家的必须? 朱由检真正想要铲除的贪官,是那种平日里不遗余力钻国家空子、损公肥私,拿着侵占国家利益的财富花天酒地、挥霍无度。 可等到国家蒙难的时候,这帮人却又一个个藏头缩尾,不见踪影,甚至还帮着外人来损害国家的利益! 综上所述,贪官也分两类,第一类就是虽然贪却也知道做事情,可能能力有些不足,却明白大明与自己是相辅相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道理。 比如黄立极等阉党一部分人可以归到这一类中。 对于这一类人,朱由检虽然不是很喜欢,却也不会厌恶,只是时不时的敲打一下,警告他们别贪的过分。 如果出现什么天灾人祸,或者在必要时候,朱由检还会推出一两个作为替罪羊,以此来消除民怨。 贪官中的第二类即贪婪又不做事,甚至反而砸锅的人。 这种人朱由检是极其厌恶的,说是仇恨都不为过,比如东林党的那些盐商代言人,再比如辽西将门等等。 对于这一部分人,一旦被朱由检抓到机会,那么他肯定是穷追猛打,绝不放过。不会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时机,直接摁死! 早朝上的魏光旭就是这样的人,因此朱由检根本不给百官开口的时间就先砍了,等他们反应过来后,王承恩已经宣布退朝了。 对于已经成为事实,东林党的人也只能干瞪眼,山呼万岁目送朱由检离去。 …… 朱由检刚理清楚头绪,一小太监进来禀告道:“启禀陛下,皇太极又在城外骂阵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