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六章 天地烘炉 (第1/1页)
“斗地战天!” 战天神子大喝一声,背后突然浮现出一只神猿,通体金黄,宛如黄金铸造。 黄金神猿眼如铜铃,眼中充满无穷无尽的战意,踏穿大地,昂天嘶吼,欲与天地斗! “一手遮天!” 截天神子背后浮现出一只大手,笼盖苍穹,遮天蔽日。 “一步登天!” 一只大脚出现在玄天神子背后,一步跨出,登临天际。 “一柱擎天!” 霸天神子背后骤然出现一座巍峨险峻的山峰,云雾缭绕,似要将苍穹捅破一个窟窿。 “戮仙剑!” “绝仙剑!” “陷仙剑!” “诛天剑!” 通天、灭天、吞天、诛天,四大神子背后各凝炼出一柄巨剑。 “女娲补天!” 洛灵韵背后浮现出一个人首蛇身的女子,衣袂飘动,手托七彩神石,飞天而上,补天之缺。 九大神子各自祭出金丹异象雏形,霎时间比斗台上,金丹异象雏形之力激荡汹涌,纵横交错。 “黄金神猿,斗地战天!” “黄金神猿乃是太古先天之一,传闻黄金神猿是一块仙石所生,金刚不坏,神通广大,曾大闹太古神庭。” “一手遮天和一步登天,两大金丹异象都是以同一尊太古先天为本。传闻这尊太古先天过于强大,以至于后世修行者只能以这尊太古先天的一部分凝炼金丹异象,谁也无法以这尊太古先天凝炼出完整的太古金丹异象。” “只是以其身体一部分凝炼出的金丹异象,就不弱于同是太古的黄金神猿。” “倒是不知霸天神子的金丹异象雏形一柱擎天源自何处。” “通天、灭天、吞天、诛天,四神子的金丹异象雏形也大有来头。” “诛仙四剑,远古三大剑阵之一!” “太古结束,远古开启,远古时代是灵气之道最繁盛和强大的时代,大道无缺,天骄辈出,皇者如林,大帝镇世。” “正是那样辉煌宏大的时代,才能锻造出八荒九剑,诛仙四剑和三杀神剑,三大威震万古的绝世剑阵!” “终究隔了一个时代,只有诛仙四剑留下了一些图文记载,无人见过八荒九剑和三杀神剑。” “八荒九剑早已绝迹,传闻三杀神剑在上古时代时出现过,被上古杀神所得,在上古神战中,杀神以三杀神剑杀的诸神泣血。只可惜见过三杀神剑锋芒的人,最后都成了三杀神剑的剑下亡魂。” “远古时代是灵气之道最繁盛和强大的时代,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无比的时代,像是遭到了灭顶之灾,一个时代倏然终结,连大帝都无法幸免,只留下一处处古宗秘境。远古时代为何倏然终结,至今成谜。” 论及远古时代,众人唏嘘不已。 太古和上古都是经历一场灭世大战而终结,只有处在中间的远古,倏然终结,谜团重重。 幸好他们活在当世,若是活在远古时代,纵然处在辉煌大世,大道无缺,可证帝位,终究也是一场虚幻。 一个时代倏然终结,强如大帝,也是死的不明不白。 “洛神子的金丹异象雏形源自太古,帝娲!” 众人脸上露出震惊和满足的神情。 九大神子在神道界中,一直潜心修行,鲜少出手,几乎无人知道九大神子修炼出何种金丹异象雏形。 今日一睹九大金丹异象雏形,众人大饱眼福,心中亢奋。 九大神子围住张耀,九人身后的金丹异象雏形一起镇压向张耀。 “太可怕了!” “太强大了!” “九大神子的金丹异象雏形或是源自太古,或是源自远古剑阵,被如此强大的九大金丹异象雏形围杀,便是丹道修士,也要粉身碎骨!” “他太狂了,以为自己是绝世妖孽,就真的可以横压一世。却不知道想想,九大神子开辟出八道天地之脉,都是当世妖孽。同为妖孽,又怎么会比他弱。他想要携无敌之姿踏入丹道,终究是痴心妄想。” “他会为此付出代价。” “一尊绝世妖孽将陨落在神道界中,扬神道界之名!” 九大金丹异象雏形镇压而来,虚空都似要被镇压塌陷。 “金丹异象雏形,我也有,天地烘炉!”张耀夷然不惧,眼神如古井无波,吐气开声。 他背后突然浮现出一尊烘炉,似鼎而非鼎,烘炉内火焰炽盛,似能将天地间的一切都熔炼掉。 烘炉正是张耀自行领悟修行出的金丹异象雏形。 他修行三道,唯武之道,万法之道,灵气之道。 但是三道都有止境,并非完美之道。 如今灵气复苏,道界开启,即是大世,也是乱世,他若要在这大世和乱世中守护住内心中的一片避风塘,只凭三道,终究会有诸多限制,甚至无法超越前人。只有走出一条全新的道,才有可能以绝强力量镇守一方。 走出一条全新的道极为困难,九品强者都不敢轻易尝试,何况他还未踏入宗师境。 就算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谁也没法确定,新的道就能超越三道。 张耀不确定自己能否走出新的道。 假若成功,他也不确定,新的道能否超越三道。 新道尚无形,前路艰难,坎坷重重。 但这终究是一线希望。 数百年来,外界无数天才武者,正是心中怀着这一线希望,不顾前路艰险,前仆后继,武法同修,欲创新道,想以新道守护外界安宁。 罗青山便是其中之一。 张耀也是其中之一。 怪道界战斗结束后,张耀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 融合才能变得更强大。 阴谷子掌握的九种力量融合为一,变成一门强大的绝学。 张耀的绝学风暴,若能将大自在剑气和天地之力融合,也会更强大。 他以此参悟修炼出自己的金丹异象雏形。 天地烘炉。 一尊天地烘炉,熔炼诸道万法。 见多才能识广,博古方能通今。 新道难创难走,旧道也并非一无可取,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融会贯通,加以创新,或能走出一条新的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