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一章 要发发发 (第2/2页)
这是他的一种习惯,三家公司都是如此。其他公司的况应该也**不离十。 张益达一般是给予了联合创始人10%股权,外加10%期权池,而他融资前的持股则是80%。 下属接着说道:“通过益民财富、益民网金,锐向集团三家公司的持股结构,我们可以得知。 胡润点点头,“有些道理!” 我判断,除了融资轮次较多的惠民出行。。他在其他公司的持股不会低于30%这个数。” 下属笑道:“这个很简单嘛!张益达暴露持股的三家公司,没有一家持股低于30%。 “你说说你的推理学,是怎么推理张益达资产的?” 胡润听完下属的话后,也在思考,要不要这样做呢? 争议越大,度就越高,越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名气。从而显示我们跟福布斯的不同。” 而且这样搞,我们又能掀起跟福布斯的撕大战了。 咱们就算给他加点价,大众也会理解和认同的。 张益达绝对是一个隐形富豪,旗下独角兽公司都有十几家。 两张榜单在富豪排位、资产数额上常有较大出入,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撕大战。 一山不容二虎,自此以后,每年都是胡润一张榜单,福布斯一张榜单。 借助早几年在中国打下的名声,胡润于2002年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推出了个人品牌“胡润排行榜”。 再后来,他跟福布斯分道扬镳了。 作为福布斯特约撰稿人的他,每年只能从《福布斯》获得一次的稿酬,最高一次拿了3万美金,而这是他全年的收入。 虽然他名头越来越响。但是生活过得并不滋润。 发了第一版福布斯中国排行榜以后,胡润自己也没想到在中国会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 为了强调权威和精准,他后面再接受媒体采访就改口了。 2个人,22天做出来的榜单听起来就不那么靠谱。 再后来,上过榜单的很多人都倒下了,让他多少有些颜面无光。 而他功不可没,就连“福布斯”这个中文名字都是他给定下来的,“福”字是顺应中国文化、讨个吉利。 但不管怎么争议,《福布斯》在中国是彻底火了。 没上榜的富豪也要找他讨个说法:我这么富,居然没有我?财经媒体则质疑《福布斯》是“来搞笑的”,名单的资料不准确、范围狭窄、计算方法错误,总之整个榜单漏洞百出。 一些上榜的企业家要和胡润对簿公堂,称其家被“夸大了数十倍”; 富豪们也很不满! “富人们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成了贯穿2000年全年、中国各个阶层最为激烈的发问。 “先富起来”的群体被,以亿为单位的财富数字犹如闪电般直击普通老百姓脆弱的神经:说好的“万元户”就算发达了,为什么你他喵的有几十亿? 尽管榜单排得很粗糙,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引起了非常轰动的效应。 前后22天,两个人就搞定了这项工程。 当时团队一共就两个人,除了他,另外一个是在校大学生。 2001年,他接受媒体拜访时曾说道:自己从7月19着手排榜,到8月11就搞定。 当然,早年他可不是这么说的。 为此。。还花上了整整几个月的时间。 包括A股公司,慈善捐赠名录、大学捐助者、商业杂志封面故事、高端政治家的会面、军队商人、人物年鉴、红色资本家、娱乐业明星、纳税金额、每个行业最大的前十名公司等等。 他近几年是这么对媒体说的:当年自己为了这张榜单呕心沥血,光是统计方法就用了20多种。 当时为安达信会计师的他,是如何完成这张榜单的? 要从10多亿的茫茫人海中找出最富有的50人,无疑是一项浩瀚的工程。 那版富豪榜堪称中国大陆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富豪榜,总共就50人。 说着说着,胡润就忍不住大笑了起来。。他想起了自己在上世纪末做出来的第一版中国大陆富豪榜。 那会儿条件简陋,信息渠道单一,所以做出来的榜单很粗糙。” 胡润笑而摇头,“这不可取!咱们现在跟创业之初不一样了。 “网友?” 下属解释道:“我是在网上看网友推断张益达在各个公司持股受到的灵感。” 胡润也楞了下,疑惑道:“推理学?这又是什么方法?” “推理学!” 胡润不相信。问:“那你说说,有什么办法?” “这个有办法的!” 胡润先夸赞了一句,又摊了摊手,“可是咱们没办法获取张益达在其他公司的详细持股啊?” “想法不错!” 因为这就说明了咱们胡润排行榜比他们福布斯更权威、更精准!” 下属一脸兴奋道,“要是咱们把张益达的资产全给挖掘出来了,那绝对可以打脸福布斯一次。 “肯定不对啊!网上都吵翻天了,说福布斯统计不够精确,只统计了张益达在三家公司的持股。” 至于价的话,他不是特别看重。 到了他们这个地位,更看重的是影响力和能够控制、掌控的资源、资产。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