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0章 魏公李密 (第1/2页)
李密于大业十二年加入瓦岗军,此人极有谋略,胸怀壮志,利用瓦岗军和翟让如日中天之势,更凭其不世武功,降服了附近的小股义军和不同势力,以倍数的增强了瓦岗 军的力量。同时更看清楚一向单靠截取漕运来维持军需,实是瓦岗军发展的致命弱点,不足以供应所需。 于是他向翟让提议道:“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 只此见地,便可看出李密的雄材伟略,实胜翟让。 只要能控制荥阳地区,便可长期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进一步扩展势力,更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至乎影响到京师和洛阳与江都这三大军事重镇的联系。 翟让同意后,同年十月,瓦岗军大举进攻,先攻下荥阳外围各县,直追荥阳城。 杨广对此极为重视,派出当时头号猛将河南道十二郡讨捕大使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领二万精兵迎战。 此人无论在朝廷或武林,均享盛名,一手“狂风”枪法,号称当代第一枪手,生性骄横自负,当然看不起当时只是薄有微名的李密。 以前瓦岗军每次碰着张须陀,都被他杀得弃甲曳戈而逃,故翟让畏之如虎。听到来迎击他的是这个克星,便欲退兵,道:“此人精通兵法,枪技盖世,手下罗士信、秦叔宝更是骁勇善战,不若暂避其锋,再图后策。” 其它手下均心胆俱寒,无不同意。 惟只李密力排众议,请翟让率主力与之正面交锋,自己则与四大得力手下王伯当、祖君彦、沈落雁、徐世绩率领千余好手,埋伏在大海寺北的密林内。 当双方主力接触,翟让的大军果然节节失利,被张须陀追击十余里,来到大海寺北。 李密立起伏兵,从后掩击张军。 翟让大军亦配合日头反击,前后夹攻下,张军伤亡惨重。 李密更亲自出手,击毙张须陀。 此战使李密名扬天下,更成了瓦岗军声望最高的人物,隐然凌驾于大龙头翟让之上。 是次大捷,确立了瓦岗军立足的根基,重创了隋军的威望。 在这种形势下,翟让只好让李密自领一军,号称蒲山公营。 李密出身贵族,世代受封,故他继承了蒲山公的爵位,遂以此为名。 荥阳的失陷,实是关乎大隋兴衰的其中一个转折点,更是李密争霸天下的起步点。 李密野心极大,既得荥阳,又谋兴洛仓。 隋将刘文恭率步骑兵二万五千人,自洛阳东进,约好由虎牢来的裴仁基于洛口南面会师,准备一举残灭瓦岗军。 岂知李密旱侦知敌情,先开仓济民,收买人心,待附近各县归心,才与翟让率师迎战。 李密把精锐分为十队,自率四队埋伏于横岭,翟让的六队则在洛水支流石子河东岸列阵以待。 刘长恭大军先到,见瓦岗军人少,还以为对方在攻打洛口之战时损耗钜大,竟不待士卒休息进膳,便仓卒渡河进击,忘了要与裴仁基会师之约。 接战后翟让的部队失利,往后退却。 刘长恭得了甜头,衔尾追击,给李密伏兵侧袭,本已饥疲的刘军立即溃败,死伤无数,刘长恭率残部溜回洛阳。 裴仁基得悉刘军败北,哪还敢在这当儿进攻,退守百花谷,固垒自守,不敢出战,随后投降李密。 攻下兴洛仓后,瓦岗军更是声威大振。 由于此战出于李密策画,使他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后李密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的队伍很快壮大,并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 由于众望所归将领拥戴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接着,李密率兵攻克巩县轻取回洛仓,兵临洛阳城,双方战于东都郊外。 在此期间,李密大量起用隋朝的降官降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从而取得了瓦岗军的绝对领导权,然瓦岗军的军事实力也因此受到重创。 日落西山,残阳如血。 一个雄伟如山,形相奇特,长发披肩的高大男子在一队卫兵的簇拥下卓立大河之岸。 滚滚黄河水,在矮崖下奔流而过。 这段河道特别狭窄,但亦阔逾十丈,河水冲上两岸的岩石,浪翻水激,河水瞬息万变,惊涛裂岸,汹涌澎湃,极为壮观。 对岸是延绵不尽的原始森林,怪石峥嵘。 但听得蹄声如雷,三十余骑乘马疾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