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以诗定案 (第2/2页)
刘玉泰继续说道:“王有才,很多人认为,你自己也只是作出下阙,想不出上阙。王有才,只要你今天能在这公堂上创出佳句,补全整首诗,本县就免牛大发一死!你要是作不出来,或者作出的诗句不够高明,牛大发则必须为西门风偿命。”
刘玉泰死死盯住王有才,满怀期待。
刘玉泰是文官,嗜文如命,又有轻微的强迫症,这三年来,没少为这半首名诗发愁。
为了补全这一首诗,刘玉泰忘了自己曾经写下多少诗句,全部一写出来就撕掉。写出的诗句,看着还行,可是一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联在一起,不堪入目啊!
至于以诗定案,实乃刘玉泰灵光一闪才想到的妙招。
以诗定案,在当今文风鼎盛时代,只会是雅事一桩。
如果今天王有才真的在公堂之上创出佳句,补全名诗,那么今天之事必成美谈,为文人sao客赞叹,也可以为县令刘玉泰的仕途增添一笔浓重的色彩。
当然,主要还是今天这个案件的特殊性,有着可以cao作的空间。
关键是,以诗定案,这首诗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优秀,足够震撼。
这几年,还有哪一首诗,或者说哪一句诗有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震撼人心的?
刘玉泰满怀期待,公堂上的书吏满怀期待,围观百姓中的读书人满怀期待。
王有才心情愉悦,面色凝重,举步维艰,一步,两步,三步……七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王有才站在沛县县衙公堂之上,清声吐音。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刘玉泰如痴如醉,目射迷幻之光,似乎看到自己身着朱紫,立于朝堂,名垂千古。
好诗,好诗啊!
刘玉泰官服下的身体在发抖。
这首诗必定会流传千古,而作为今天的主人公之一,县令刘玉泰将载入史册,为后人瞻仰、称颂。
众读书人激动的热泪盈眶。
时隔三载,神童王有才终于把诗句补全。不是补了一句,补了三句啊。
要的就是这个味,原汁原味。
7岁幼童,诗震天下。10岁少年,七步成诗,全绝句。
今日沛县县衙,大雅,注定流芳百世。
刘玉泰叹道:“王有才,有大才!这首诗,可有题名?”
王有才一脸平静,说道:“诗名,劝学。”
“好!”
“好诗,好名。”
“王有才名不虚传,不骄不傲,大家风范。”
读书人在欢呼,这是读书人的盛宴。
“杀人偿命,血债血偿!”
一道不谐调的声音响起来,却是西门雄在呐喊。
“啪!”
刘玉泰拍响惊堂木,胸部犹在起伏,大声说道:“今日,本县以诗定案。屠夫牛大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事出有因过失杀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充军,流凉州。”
王有才舒了一口气,大牛放声痛哭,牛大发犹自恍惚。
西门雄怒喊:“刘县令判决不公,老夫去郡里申告!”
刘玉泰微笑道:“请便。”
判决不公?去郡里申告?
你这是与天下文人为敌,螳臂挡车,不足为道。
……
“好起!”
“嗯嗯,真吼起。”
醉仙楼,二楼的一个雅间,两个官差正在狼吞虎咽,下筷如雨。
大牛给牛大发夹了一块红烧rou,哽咽说道:“爹,你多吃rou,吃饱了好上路。”
牛大发吃了红烧rou,嘴里冒油,拱手说道:“王少爷,我们父子俩在沛县无亲无故,大牛今后就劳烦您了。”
王有才说道:“牛叔敬请放心,从今往后,大牛就是我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牛大发感慨说道:“王少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前途无量。大牛能够跟随左右,是他的福气。大牛,你这一辈子都要记住,王少爷是爹的救命恩人!牛家,没有忘恩负义之徒!”
大牛狠狠地点头说道:“爹,我记住了。”
两个官差吃饱喝足,又收了王有才给的银子,乐呵呵的给牛大发上了枷锁,出发凉州。
王有才和大牛送出城门十里开外。
望着牛大发的身影渐渐地消失,大牛再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凉州离此,千里迢迢,他日相逢会是何时?
凉州,是大赵国最西边的领域,与大萧国接壤。而大赵国和大萧国之间,屡有战事发生。
牛大发充军流凉州,身为杀人犯,料来会被分配到最苦最累的地方,前景堪忧。
此生,或许难有再见之日,这就是生离死别。
王有才心里也不好受,安慰着大牛,上了马车回王家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