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新天子  (第1/1页)
    第六章新天子    古代对神童也是非常看重的。    而今张太后对朱祁镇而今所做所为,也是刮目相看。    诚然,朱祁镇那些小伎俩,真正能起做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将她取襄王金册之事放了出去。    昨日杨荣就已经上奏,奏疏之中虽然没有明言,但是言下之意却是很清楚的,就是祖宗自有成法,父死子继方是正道。暗示他抵制兄终弟及。    张太后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如果她不做出处置的话,令事态进一步扩展的话,就无可挽回了。    倒不是对她有什么伤害,而是对襄王。    如果这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将来皇帝登基亲政之后,有不知道多少无耻小人,会借机报复襄王。    襄王恐怕没有好下场。    这决计不是张太后所期望的。    朱祁镇的作为,固然让张太后有些措手不及,但也看出来,朱祁镇的潜质,做一个好皇帝的潜质。    这让张太后心思有些变更。    她心中暗道:“之前没有想过太子有如此资质,如果我将太子带在身边,亲自调教,有生之年,或许能为大明留下一位明君。”    不过,看朱祁镇的样子,与她间隙已深。    恐怕一个做不好,为今后之事埋下祸根。    张太后心中暗道:“而今只能当机立断了。”她说道:“来人,为太子更衣。”    朱祁镇不明就里,却无法反抗。张太后身边的人为朱祁镇换了一身太子正装。外面罩着一身孝衣。    随即张太后带着朱祁镇一前一后,坐上了步撵。    看着步撵的方向,朱祁镇心中也渐渐的安定下来,因为,他看得出来,这是向南而去。    中国古代的宫殿,都是前殿后寝的结构,而今所去地方,就是前殿。    恐怕去见大臣。    果然张太后带着朱祁镇走出了长长的宫墙,来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广场之中,这广场之中,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只有三个高台。    这三个高台并非别的,而是三大殿的遗址。    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三大殿是最先修建的建筑物。只是也是最先倒霉的,就是三大殿,在永乐年间,就被天雷击中,引发大火,付之一炬。    想要重新修建,却是不大可能。    不仅仅财力的问题,还有材料的问题。比如修建宫殿所需的梁柱,都是金丝楠木,名贵之极,想要从云贵群山之中运出来,可是要费好大功夫的。    再加上,永乐之后,国家财政支撑不住,执行战略收缩,连交趾都放弃了。    这些大工程,只能先放放了。    太监宫女簇拥着张太后与朱祁镇走过三大殿的广场,向东走过了几道宫墙,不多时就远远的看见了一座特别的建筑。    故宫的其他建筑物都是金瓦红墙,唯独这文渊阁却是青墙黑瓦,是典型的南方建筑物。是模仿宁波范氏藏书楼,天一楼而建。    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以冷色象水,以避火。    是紫禁城中的藏书楼。也是内阁所在地。    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大臣已经迎接出来了。    朱祁镇远远的看见,五个头发霜白的老人,四个文官服色,一个公侯蟒袍。只是他们衣服外面都套着孝衣。他们身后还有数十个七八品的小官。都是在内阁行走的中书舍人。    “恭迎太后,恭迎太子。”几个人齐声跪地行礼说道。    “起来吧。”太后一边说,一边将牵着朱祁镇的手,走进了文渊阁之中。    一进文渊阁,朱祁镇就闻到了一股其他味道。    文渊阁乃是紫禁城之中最大的藏书楼,为了保养书籍,里面就有不少药材,防虫防蛀。这些药味交错在一起,形成一股特别的味道。    就是书香味。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闻过这种味道了,因为随着印刷手段的进步,这种味道早就慢慢消散了。    在文渊阁之中,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正座,而左右两排长桌,长桌下面只有长凳。    正座的金交椅,其实御座。    各衙门的正座,就是各部门主官的位置,而文渊阁在皇宫之中,皇宫之中只有一个主人。就是皇帝。    太后目光一转,见五个大臣都进来了,而这些中书舍人都留在殿外候着。    太后说道:“此乃新天子也。”    此言一出,却见一个老者立即跪倒在地面上,说道:“臣杨荣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荣此言一出,其他四个人都也跟着跪在地面上,说道:“臣杨士奇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杨溥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胡濙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张辅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镇看了太后一眼,却见太后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他只能震震喉咙,说道:“父皇不幸升暇,万斤重担在孤之身,还请诸位看在太宗,仁宗,与先帝的面子上,相助于孤。”    杨士奇说道:“请陛下放心,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镇看着下面跪着五个人,心中暗暗猜着他们的身份。    首先先跪下来的那个是杨荣。    杨荣比起杨士奇要稍稍年轻一点。    而此刻第一个说话,却是杨士奇。    虽然先帝对杨荣最为信任,但是内阁之首,也就是内阁首辅却是杨士奇。杨士奇是下面五位之中资格最老,但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    前几天,他听王振讲过情况。    知道杨荣与杨士奇之间,其实也是有一点问题。杨荣并不服气杨士奇的地位。    这五人之中,那个公侯服色的那个,自然是英国公张辅了。    看起来英国公张辅是几个人之中最不显老的,头发黑得最多。身体最为魁梧强壮,不愧为武人出身。    朱祁镇目光转过,剩下的两个人。他一时间分不清楚,谁是胡濙,谁是杨溥。片刻之间,就确定了。    其中那个气色最好的是胡濙。    因为他知道胡濙乃是武当弟子。为太宗皇帝所信重,以寻找张三丰之名,走遍天下,其实是暗中寻找建文帝下落。    他不知道,这个时代武当武功到底真如金庸所写的那么神奇,但是有一点却是没有错的,胡濙最擅长养生。    他在这几个人之中,并非年纪最小的,但是却是气色最好的。鹤发童颜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为胡濙所创。    确定胡濙之后,剩下的那个一个自然是杨溥了。    他们就是宣宗皇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    朱祁镇说道:“诸位师傅请起。”转过身来,说道:“王大伴,为诸位师傅拿些墩子来。”    “是。”一直跟在朱祁镇身后的王振,立即说道。    随即为五个人搬来绣墩。    这五个人一一落座。    而太后与朱祁镇也落座了。    正位的交椅挪开了。    并排放下两把交椅,太皇太后在西首,而朱祁镇在东首。    落座之后,不仅仅是太后,就是五个辅政大臣,也对朱祁镇刮目相看。    并不是任何一个九岁小孩子,都在这样关键时候。如此镇定自如,没有一点失态。不过太后对朱祁镇要求并不高,因为朱祁镇毕竟是一个孩子而已。    剩下的事情,就要他来做了。    张太后说道:“哀家不幸,白发人送黑发人。大明江山这万斤重担,就担在哀家身上了,哀家一个妇道人家,能做什么事情,还不是要仰仗诸位师傅。前番忙于皇儿的大事,而今该议的事情,都议一议吧。”    朱祁镇一听这话,就明白,他不过是一个旁听的。或者说是礼仪上的皇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