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30.姐夫与小姨子,带娃与要娃,作曲课与音乐会【下】  (第1/2页)
    纹路清晰的单旋律线条经过四小节发展,音乐在第五小节终于出现了第二个声部。    秦键左手加入了演奏,像是在复刻若干秒前右手动作,    一母同胞的两条旋律线先后并行,追逐遁走,却不试图真正的相交。    此处可见卡蒂娅纯熟的写作功力。    没有乐谱,再好的演奏者也无法施展他们的精妙技艺。    讲台下的师生们安静的聆听着卡蒂娅的创作,当然,如果仅是从观赏的角度而言,秦键的演奏画面已是一种享受。    穿梭在键盘上的双手,从作品一开始便以一种凝练有型的落指方式给人以踏实的感觉。    似乎只要是这样一双手来演奏,任何音符都会万无一失。    然而如此美妙的演奏并没有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进入流淌的音乐世界。    此时的卡蒂娅内心并不太好受,说是受到打击也不为过。    因为她听到了她最期待的版本开头。    ——    任何一首作品诞生时,其作者都会有一个内心期待的版本。    那是一种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遵循内心听觉而写作——才得以出现的版本。    这首作品诞生于一周前的某个中午,诞生之际,卡蒂娅一个人在琴房里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演奏这部作品。    然而能将肖邦演奏到被秦键本人认可的她,却无法将自己写作的作品演奏出自己所期待的感觉。    这对于一个作曲者而言,幸与不幸,各占半边。    于是他想到了他的师兄亚当斯。    并花费了三个小时将自己的手写谱在电脑上编辑排版之后发给了亚当斯。    她必须确保对方能看得清自己写的是什么东西。    之后她想听听对方如何来解读她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于她的意义并不只是一次简单作业,这将作为她毕业作品的其中一首。    甚至在未来的某天会在维也纳钢琴圈内公开发表。    当晚她便收到了亚当斯的回复,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开始,亚当斯坐在钢琴前,整个镜头角度侧对着钢琴,谱架上摆着一个类似电子读谱器或平板电脑一类的的东西,然后亚当斯开始演奏。    当视频结束时,她觉得自己的这部作品拥有了生命。    于是她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把这段视频发给科赫,在得到对方的准许之后,她这么干了。    可等来的回复并不是赞美之词,科赫甚至没有对亚当斯的演奏进行任何评价,而且还告诉她:“明天上课你尝试着演奏一下秦的作品。”    心怀不满的她在第二天的课上并没有认真的阅读秦键的作品,并且在演奏的时候还故意在一些地方施展小伎俩,用错误的演奏解读来演奏。    因为是首演,没有人知道她干了什么,即便秦键本身也无法对她加以指责。    不过遗憾的是在她演奏结束之后,班里的每一个同学似乎都被音乐打动了。    那时她又觉得大家很不客观,她想如果摘去秦键之前作曲家的身份,大家一定不会对这样的作品假以辞色。    抱着种种个人想法,她昨晚向科赫请了假,今天本不打算来上课。    她知道今天秦键要演奏自己的作品。    可清晨去琴房的路上,她路过教学楼又鬼使神差的来到了教室。    在秦键带着小女孩携谱上台那一刻,她心中满是讥讽,她打一开始就不相信秦键拥有超人一般的读谱能力。    然而当她看到自己的手写谱被小女孩摊开那一刻,她有点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把排版好的作品发给科赫。    不过紧接着她的思绪便被钢琴奏响的第一个音所打断。    一个中弱强度的保持音,她没有在谱面上进行任何标注,但她听到了一个绝佳的音。    这是她想要的。    接连而来的四小节,她的注意力一点点被音乐引到了秦键认真的演奏神情上。    这一刻她又有些感动。    没有一个作者不期望自己的作品被认真所待。    跟着秦键的演奏,她的心脏猛然加速了跳动。    她忽然想到这份手写乐谱的结尾处有一个重大的书写错误!    她张了张嘴,只是音乐已然开始,并已奏至第一页的尾声。    ——    “1”    “2”    “3”    “4”    段暄发誓自己从没有这么认真的数过拍子,听着一旁的演奏,她将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乐谱上的————小节线。    这是整份乐谱里她唯一能清晰看到的东西。    也是她唯一能依靠的东西。    音乐在第二小节开始,她就在音符之间迷失了自我。    好在她反应快,在第三小节她就想到了一个绝对有效的记谱方式来尽量保证自己不出错。    因为这部作品在一开始已经清楚的标示了4/4拍。    所以按照她所认知的音乐常识,每一个完整小节有且只能有四拍。    而每四拍的最后一拍后面都会有一个象征小节结束的——小节线。    她要做的就是不论秦键演奏什么,她只用跟着秦键的演奏速度数着拍子看小节线就可以。    这样数到页尾处的小节线,她就可以翻页了。    要想让这个方法行之有效,她必须要确定一个位置正确的第一拍——也就是一根小节线后的第一个拍子。    谢天谢地,这是一首赋格作品。    秦键加入左手的第一个正拍,就是她需要的强力依据。    “1”    “2”    “3”    “4”    又是一小节过去,她已经数了31小节。    眼见第一页就要结束,她学着音乐会上那些专门为钢琴演奏者翻谱的工作人员一样,压低胳膊伸出了小手。    ‘唰’的一声。    谱子翻到了第二页。    紧接着心里再次开始了默念——“1”“2”“3”“4”    ——    演奏到了第二页,秦键心里有些佩服小段暄。    同时感到意外的还有科赫和卡蒂娅,作为同样清楚这是一份怎样乐谱的二人,都不会觉得一个孩子应该能做到如此精准的翻页。    一闪过的思绪,秦键目光扫过乐谱上的下一小节,左手的力度逐渐加重。    音乐色彩随之发生幻化,并且在演奏速度上也出现了起伏。    教室内的气氛因音乐情绪的走向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解读作品是一个称职的钢琴家拿到一部新作首当其冲要做的事情。    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时间,但秦键尽可能的在那属于他与乐谱之间互为彼此的十分钟里从缭乱的音符中寻找着卡蒂娅内心的蛛丝马迹。    这不仅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对音乐的尊重。    他可以不在乎对方怎么对待他的作品,可作为一名演奏家,他需要自己认真的对待每一个作曲者的作品。    一个人可以在表象中作出种种令人反感的举动,但其笔下的音乐是无辜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些指挥巨匠曾加入了一些臭名昭著的反人类组织而否定他帝王般的指挥才能。    同样,秦键正是以一种只与音乐对话的态度在解读演奏。    况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