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9、婚宴  (第1/1页)
    这垃圾山清理完了,还会再长出来。    不过,也得亏这会儿清理了,不然童建国结婚时岂不大煞风景。    晚上吃完饭后,叶淑珍把童建国叫到屋里。    “来!老大!”    她从唐箱里拿出个小布包,揭开层层包裹,里面是几个存折,上面写着名字。    童建国偷看几眼。    有童建军的、童建波的、童建国的。    还有一个被压住的存折,隐约能看到“义”字。    跟大家一样,老妈也心心念小义能回来,能像正常人一样成家立业。    哪怕她早就知道小义失踪了,还是不放弃那份希望。    “给你!”    童建国接过存折一看,里面有600块钱。    房后街坊老龚家只有两个女儿,两口子也很会过日子。    他们吭哧瘪肚20年也才攒下800块钱。    童家光是童建国自己就已经有600块钱了。    “妈,你别给我!我这才参加工作,也不往家里交钱,你给我这么多干嘛?”    “这是你爸和我自己攒的。”    童华章也在一旁说:“是啊,老大,你拿着。”    “再说,我也不缺钱啊,你给老弟老妹他们留着吧。”    “放心!妈又不偏心眼儿,每个人都留了,谁上班赚的钱妈都一个子儿不少地存下了,哪个都比你多。”    其实,童建国眼下已经有5000元了。    童建波也有小1000元了。    可这是老爸老妈的一片心意,童建国不收就不好了。    就当替老妈攒着吧。    要不也给老妈买几个大件儿,让他们改善下生活?    洗衣机?叶淑珍这种勤劳不怕吃苦的人,肯定看不上眼儿。    废水又麻烦。    黑白电视?    周边前后左右这些街坊们还一台没有,童家要是买了,那就来麻烦了。    街坊邻居的大人孩子每天都会跑过来,晚上就别想消停了。    叶淑珍和童建波都三班儿倒,哪受得了这个。    还是等等再说吧。    赵君家离得这么近,照理说婚宴就在一块儿办了。    赵君老妈毕馥丽也说:“小童啊,跟你父母说声,你家就别办了,我们两家一块儿办了吧。”    童华章也说:“是啊,离得这么近,就别办两次了。”    叶淑珍却直摇头:“那怎么行?不让街坊邻居笑话吗?弄得好像咱家入赘一样。再说,人家能给你多少桌?咱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这么一大堆的,好意思不叫啊?”    童建国一想,也对啊!    赵君老妈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怎么可能给男方家留太多桌。    再说,就算她愿意给男方家多留几桌。    可她本来就有点自视清高。    那样一来,她就更加盛气凌人,瞧不起童家了。    “嗯,俺妈说得对,反正办席也花不了几个钱,就是麻烦点而已。”    “你看,还是老大明事理,你个糊涂虫就会夹着尾巴做人。”    “唉……”    “哈哈哈哈!”    办酒席确实比较麻烦。    这会儿中小城市结婚办婚宴都在家里办。    自己找厨师、自己买食材。    好在街坊邻居都会帮忙。    厨师是老孔家二小子,外号孔老二。    年龄跟童建波仿佛,在国棉当厨师。    手艺虽然达不到大饭店的水平,但满足普通百姓也绰绰有余了。    而且,他经常忙着在各家各户做婚宴,手艺也相当成熟老道了。    得到消息后,孔老二傍晚下班就立刻登门了。    “来了!老二!”    叶淑珍热情招呼。    “我先给你们写一下菜名。”    童华章连忙拿来笔记本。    孔老二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着菜名。    一边写一边念叨:“这个季节应该不太贵……”    “嗯,老二您看着写,我们尽量去买。”    “我多给你写几样,反正怎么都能凑够16道菜,8冷8热。”    写完了,孔老二点点头:“嗯,差不多了。”    “坐会儿。”    “不了,哪天改刀回头再告诉我一声。”    “好的,老二辛苦了啊!”    全家就童建国不用上班。    采购的事就当仁不让了。    正好他也熟悉一下民生。    起码了解一下菜价。    就跟解放前的上塰类似。    老百姓因为太穷,不得不顿顿吃大闸蟹。    眼下的沿海城市也是因为穷不得不吃海鲜。    最大的那种海蛎子才5分钱一斤。    刚打上来的新鲜的杂拌儿鱼3分钱一斤。    好点的鱼,像偏口鱼、黄花鱼也不过两三毛而已。    不过,北方人烹饪海鲜都是粗放式。    甚至都不能叫烹饪。    像蚬子、海虹、波螺等贝壳类的海鲜就直接扔进锅里,啥调料都不放,煮一下就吃。    所以,海鲜很少能用来当大菜。    主要的大菜就是对虾了。    另外还有海参鲍鱼肯定算大菜。    到海边也可以买到。    但孔老二并不会做,也从没吃过。    “老二,要不要试试做海参?”    “不会啊。”    “吃一下就知道咯。”    嫁娶嫁娶,按照当地的习俗,婚宴都是女方家先办的,名曰嫁女。    三天后再轮到男方,名曰娶妻。    赵君的姐夫厨艺精湛,童建国估摸这一次也是他掌灶了。    海参肯定少不了。    赵君家办八桌,毕馥丽要给童家留三桌,叶淑珍拒绝了,只要两桌。    反正童家到女方家参加婚宴只需要带几个街坊、亲朋中的长辈儿,还有几个交往密切的平辈儿人就可以了。    比如像叶淑珍的jiejie、哥哥,刘大妈两口子、老龚家两口子。    童建国则带着大勇、孔老二他们几个就可以了。    东北地区老百姓比较听话,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比较彻底。    到80年代才渐渐恢复一些传统。    眼下,几乎没有任何仪式上的东西。    没有证婚人、没有婚纱、没有伴郎伴娘。    赵君家虽然住着看似高档的日苯房。    但这日苯房内部结构其实很逼仄,根本没法在家里办酒席。    不像童家他们这种大杂院,房间都大开大合。    厨房宽大,既是餐厅又是客厅,两边屋子,炕上炕下传菜都很方便。    他们家只能在院子里摆开八张大桌。    好在他们家的院子不像童家他们这些街坊那样,鸡鸭鹅满院子乱跑,一不留神就能踩一脚鸡屎狗屎。    他们家前院种着花,后院种了一点蔬菜,此时也刚返青。    看着就像到了田野中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